气象局权威回应高温预报争议:为何预报温度与体感差异大?科学解读测量标准与体感温度差异


一、高温预报引质疑:为何鲜见40℃以上预警?

近日,全国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晒出路面温度高达50℃的图片,并质疑气象部门“刻意压低气温预报数值”。部分公众认为,实际体感温度远超预报值,怀疑预报存在人为干预。

针对这一争议,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在接受采访时明确回应:“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将气温报高或报低。”他强调,预报准确性直接影响预报员的考核评分——若预报38℃而实际气温超过40℃,预报员将面临扣分。这一机制确保了预报员会尽可能追求精准,而非人为调整数据。


二、科学测量标准:百叶箱为何是国际通用规范?

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数据来源于“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测量结果。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统一标准,百叶箱需设置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高,周围需开阔无遮挡,以确保空气流通和阳光直射条件稳定。这一标准化设计旨在实现全球气温数据的可比性,避免因测量环境差异导致数据失真。

朱定真解释,百叶箱的测量环境与真实户外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阳光直射下,水泥路或柏油路面1.5米高度的温度可能比百叶箱内高出4℃至5℃。因此,当公众看到路面温度计显示50℃时,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可能仅为45℃左右,这种“温差”源于测量标准的不同,而非数据造假。


三、体感温度为何远超预报值?多因素影响人体感知

除测量标准外,公众对高温的直观感受还受到体感温度的影响。朱定真指出,体感温度是人体综合环境因素后的主观感受,与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存在本质区别。以下是导致体感温度升高的关键因素:

  1. 湿度效应
    湿度是影响体感温度的核心因素之一。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汗液蒸发速度减慢,人体散热效率降低,即使气温未达40℃,也可能产生强烈的闷热感。例如,气温33℃、相对湿度80%的环境下,体感温度可达40℃以上,易引发中暑风险。
  2. 风速与辐射
    风速较弱时,空气流动减少,热量更易积聚在体表;同时,阳光直射导致的辐射升温也会加剧体感炎热。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放大了这一现象,高楼密集区和柏油路面吸收并释放更多热量。
  3. 个体差异
    体感温度因人而异。穿着深色衣物、肥胖人群、剧烈运动者或情绪紧张者的体感温度普遍更高。例如,老年人因代谢率较低,对高温的耐受性更差,可能比年轻人更早出现不适症状。

四、气象部门的应对措施:精细化预报与公众科普

为减少公众误解,气象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优化服务:

  • 精细化预报:通过增加分区预报、逐小时更新数据,更精准地反映局部高温差异。例如,在城市中划分商业区、居民区等不同微气候区域,提供差异化预警。
  • 体感温度提示:部分气象平台已开始在预报中附加“体感温度”信息,帮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炎热程度。
  • 科普宣传: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普及气象测量标准与体感温度知识,避免公众因认知偏差产生质疑。

五、未来挑战:气候变化下的高温预报升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增加,气象部门面临更高挑战。朱定真表示,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数值预报模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高温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公众也需增强科学素养,理解气象数据的科学性与局限性,共同应对高温天气的健康风险。


结语
气象预报的科学性与公众感知之间的鸿沟,本质上是标准化测量与个体化体验的差异。通过完善预报体系、加强科普传播,气象部门正努力弥合这一差距。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温挑战,唯有科学与公众认知协同进步,才能更有效地守护生命健康与生产生活秩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