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AI客服”上位”,人工客服”隐身”
近年来,从电商购物到快递查询,从金融理财到航空购票,AI客服已成为企业服务的”标配”。然而,这一本应提升效率的技术革新,却让不少消费者陷入”找人工客服比解谜还难”的困境。
网友吐槽:”打电话像闯关,先听30秒语音广告,再按10个数字键,最后还被AI‘礼貌’拒绝。”记者实测发现,部分App甚至隐藏人工客服入口,需多次点击才能触发转接,而部分企业则直接取消一键转接功能,迫使用户与智能客服反复周旋。

二、痛点:智能客服”不智能”,人工客服”难触及”
- 技术缺陷:AI答非所问,复杂问题成死结
当前AI客服依赖关键词匹配,面对个性化问题(如账户异常、纠纷处理)往往束手无策。例如,用户询问”退款被拒如何申诉”,AI可能仅回复”请查看帮助文档”,而无法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 成本导向:企业削减人工成本,转嫁用户时间成本
业内专家指出,企业为降低人力支出,刻意减少人工坐席数量,甚至通过复杂流程”劝退”用户。某金融平台客服电话需听完1分钟广告才能选择按键,人工服务排在菜单最末选项。 - 权限壁垒:AI仅能”传话”,无法实质解决问题
多数企业仅向AI开放基础查询权限,涉及退款、投诉等敏感操作需转人工。但人工客服通道的隐蔽性,导致问题解决效率进一步降低。
三、争议:效率至上还是用户体验优先?
支持方认为,AI客服能24小时响应,分流简单咨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反对方则强调,消费者权益不应让位于商业利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用户有权自主选择服务方式,企业不得变相剥夺人工客服渠道。
法律人士指出:”若AI客服导致问题久拖不决,企业可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四、破局之道:技术优化与制度约束并重
- 技术层面:强化AI能力,保留人工兜底
- 提升AI多轮对话和情感识别能力,对复杂问题自动转人工。
- 设置”一键转人工”快捷键,禁止隐藏客服入口。
- 监管层面:明确服务标准,纳入考核指标
相关部门可出台规定,要求企业提供人工客服的明确路径(如电话30秒内接通),并将响应速度纳入企业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 用户自助:善用投诉渠道,倒逼企业改进
若遇人工客服推诿,可向消协(12315)、工信部(12300)等平台投诉,通过舆论监督推动企业优化服务。
五、未来展望:人机协同才是最优解
AI客服的本质应是”辅助”而非”替代”。理想的服务模式是:AI快速处理标准化问题,人工专注解决复杂纠纷。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需要‘完美’的AI,只需要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客服。”
结语
当技术革新异化为成本削减的工具,牺牲的终将是用户体验。企业唯有平衡效率与责任,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