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质疑天气预报压温度,气象局回应:绝不会故意报低温度

近日,全国多地陷入高温 “炙烤” 模式,部分地区气温飙升至 40℃以上。酷热难耐之际,一些网友对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数据提出质疑,感觉实际体感温度远超预报温度,甚至怀疑气象部门有意压低了温度数值。对此,四川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高级工程师赵清扬明确回应:气象工作者绝不会故意报低气温。

赵清扬解释称,气象预报有着严格的评分机制。若预报员预报温度为 38℃,而实际气温达到 40℃以上,该预报员将无法得分。因此,预报员都在努力追求预报的精准度。

为何公众感觉实际温度比预报温度更热?这主要是由观测环境的差异造成的。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源于气象站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温度。百叶箱一般设置在草坪上,离地面 1.5 米,周围开阔,无高大树木和楼宇遮挡阳光与风,这是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全球通用标准化尺度。如此设置,能确保不同地区气象数据的一致性与可比性。与之相比,人们日常活动环境复杂多样,如城市中的水泥路、柏油路,在阳光强烈时,1.5 米高度处的温度可比百叶箱中的温度高出 4℃至 5℃。这就导致了高温天气下,有人测出路面温度高达 50℃,但预报数值却相对较低的 “温差” 现象。

此外,人们感受到的 “热”,与体感温度密切相关。体感温度并非单纯由气温决定,还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当空气湿度较大时,即便气温未达极高水平,人们也会感觉闷热不适。研究表明,当气温达到 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 80% 时,人就会感觉极为闷热,甚至容易中暑。而且,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体感温度有所不同,人的胖瘦、衣着颜色与厚度、活动强度以及情绪状态等,都会对体感温度产生影响。

面对公众对体感温度的关注,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表示,未来气象部门的预报将更加贴近公众需求,有可能会预报体感温度,不再仅仅简单告知气温数值,还会详细说明不同气温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

不久前,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与普通天气预报不同,该预警分为 5 个等级,依据与高温相关的疾病风险分析制定。公众可依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保持室内凉爽、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保证充足饮水等,有效降低高温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愈发频繁。气象部门在不断提升预报准确性的同时,也在努力改进预报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助力社会各界做好防暑降温、安全生产等工作。公众也应正确认识气象预报与体感温度的差异,科学应对高温天气,保护自身健康与安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