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今年的高温更热烈的,是三大平台间的外卖补贴战。继京东推出 “百亿补贴” 后,淘宝闪购宣布加码 500 亿元补贴。7 月首个周六,京东、美团、淘宝闪购同时上线大额满减券,甚至出现茶咖 “0 元购” 的极限补贴,将全国外卖日订单量推至新高。
但订单狂飙的同时,外卖平台的老问题 —— 食品安全和虚假宣传,也在复燃。
7 月 14 日至 16 日,21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部分拥有 “品质堂食” 标签的商户,实则为无堂食的外卖档口店,实际环境与线上照片大相径庭。
还有一类商家用 AI 生成门店图、菜品图,这一虚假营销链条里甚至还出现了第三方服务,提供 “AI 装修”,声称平台审核 100% 通过。
补贴战带来了流量,也加剧了平台治理的复杂度。21 记者此前的报道提到,多家外卖平台曾被曝对商家审核不严,乃至指导商家躲避审核。近期这类行为引发监管关注,多地市场监管局对相关平台展开约谈。
门店照 “似曾相识”
在全民薅羊毛的热潮中,一些消费者开始留意到一个微妙的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外卖商家的头像和店招,看起来 “似曾相识”?
比如一张食客爆满、马路边小馆的门头照片,既是连锁川湘店 “年轻 20 年” 的头像,也出现在另一家潮汕砂锅粥和川湘菜馆的页面上。不同菜系、不同品牌,却共用同一张热闹非凡的门头。
实地一看,幻象很快破灭。7 月 15 日,21 记者走访了 “年轻 20 年” 北京团结湖分店,该店实为 20 平米不到、拥挤的外卖档口。既无宽敞店面、更无就餐区,与平台页面里商家详情照片几乎毫无关系。
在饿了么上,该店门店照片为旧图;美团上,展示的则是一套样板图。
对消费者来说,堂食可以线下看环境,外卖完全靠看图下单。干净整洁的平台照片是一种竞争策略,而背后已经有第三方服务瞄准了这一商机。
21 记者发现,淘宝、小红书等平台,已经活跃着一批第三方商家,提供包括 “AI 生成头像”“门头设计”“菜品美化” 在内的定制服务。只需要提供一个店铺名称,无须实际照片,这类图片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制作流程几乎都是 “AI 生成后再修改一下”。
一家淘宝店铺介绍称,生成一个店面风头像收费 40 元,打包头像、店招与海报共 90 元。至于外卖菜品图,也无需实拍,他们会自行在网上寻找素材。
淘宝页面显示,该店的历史成交单已超过 7 万单。“店铺头像一般能过,菜品图保通过”,客服直言。
另一家名字带有 “AI 设计” 的店铺客服则向 21 记者透露,“年轻 20 岁” 这类风格的外卖店铺头像在前段时间非常流行,但近期审核变严了,图片难以通过平台审核。
21 记者就 AI 图像是否可用向美团客服咨询,得到的回应是:目前并无明确限制,只要没有版权争议即可上传。京东客服则回复称:AI 生成的店铺头像需要符合产品信息,不侵权,就可以大胆使用。
标榜 “品质堂食” 却无堂食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另一种虚假宣传来自 “品质堂食”。
京东今年 2 月高调杀入外卖赛道,以 “品质餐饮” 为口号加入激烈竞争,外卖页有专门的堂食区 Tab 标签。京东承诺,将通过审核营业执照、门店照片、销售人员实地核验等方式把控入驻质量。
不过,7 月 14 日到 16 日间,21 记者分别走访了三家标为 “堂食餐厅” 的店:碗农・山野土川菜馆、鲜锦润・海南鸡饭、饺子鲜吞・东北手工水饺,发现实际上它们均未有堂食条件。其中,鲜锦润海南鸡饭的员工坦言 “我们没有堂食”。当 21 记者询问碗农・山野土川菜馆是否可堂食,店员神情尴尬,回应称:“不能现场点单,只能点外卖,坐在旁边吃。”
近期已有多家外卖平台被指审核存在漏洞,存在商家虚假宣传问题,并被地方市场监管局约谈。
例如,5 月底,四川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局发文指出,在近期的网络餐饮专项检查中发现,京东外卖部分商家公示的门店照片与线下实际不符,部分商家超范围经营,已约谈京东平台。
更早前,福建电视台在 4 月暗访发现,福州多家标榜 “品质堂食” 的京东外卖餐厅涉嫌资料造假。电视台记者以商家身份咨询入驻流程时,京东外卖福州片区负责人主动透露,只要上传的照片 “看过去有堂食,有一两张椅子” 就行。
这是所有外卖平台的痼疾。去年 12 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分别对饿了么、美团关联公司处以 20 万元罚款,理由是未核验部分商户的营业范围。有商家在未上传《食品经营许可证》或使用虚假证照的情况下,通过了平台入驻审核。
2018 年《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在全国正式施行,明确规定线上平台对入驻商家负有审核和管理义务。但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审核工作可能会给 “抢量” 让位。
5 月 13 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多部门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要求外卖平台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强调要遵守食品安全法的底线。当时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分析,如果外卖平台为了争抢市场份额,过度压低商户准入门槛、让利促销,可能诱发食品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