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道肿瘤,正以惊人的态势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而中国,无疑是这场抗癌战役中的 “重灾区”。据《柳叶刀・胃肠病和肝病学》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新发食管癌 47.3 万例、死亡 43.6 万例,其中我国分别占了 23.5 万、21.3 万,近乎一半的食管癌发病和死亡病例都集中在中国。深入探究背后缘由,会发现国人一些吃饭时的坏习惯难辞其咎。
习惯一:热衷烫食,食管不堪重负
“趁热吃”,这句在国人家常便饭中频繁出现的叮嘱,却可能是一把刺向食管健康的 “温柔刀”。人的食管极为娇嫩,正常情况下,口腔和食管内温度维持在 36.5℃ – 37℃,适宜食物温度为 10℃ – 40℃,即便能耐受的最高温度,也不过 50℃ – 60℃。可生活里,不少人钟情于滚烫美食,像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饺子、面条,或是温度颇高的热粥、热茶,端上桌便迫不及待大快朵颐。
殊不知,当舌头都能明显感知食物 “很热” 时,其温度往往已达 70℃左右。长期频繁摄入如此高温食物,食管黏膜反复遭受烫伤,身体修复机制疲于应对,细胞在不断修复与损伤的恶性循环中,增殖极易失控,发生恶变的风险大幅提升。早在多年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已将 65℃以上的热饮列为 2A 类致癌物,明确其与食管癌的关联。在中国部分地区,居民素有饮用滚烫热茶、热粥的传统,这些地区食管癌发病率也相对偏高,便是有力例证。
习惯二:口味重,腌制食品暗藏危机
国人饮食口味丰富多样,可部分人对重口味、腌制食品的过度偏爱,却悄然为食管癌埋下隐患。腌菜、咸鱼、腊肉等腌制食物,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大量盐分,且易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虽不致癌,但进入人体后,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长期大量食用这类腌制食品,亚硝胺在体内持续累积,如同给食管黏膜安上定时炸弹,日积月累,终将引爆癌变危机。
以河南林县为例,当地曾是食管癌高发区域,调查发现,家家户户普遍有食用酸菜的习惯,当地人胃液、尿液中都检测出大量亚硝胺成分,与食管癌高发紧密相关。如今,即便生活条件改善,各类新鲜食材充足供应,仍有不少人因饮食习惯难以改变,钟情于腌制食品,食管癌风险也随之居高不下。
习惯三:进食匆忙,狼吞虎咽伤食管
在快节奏生活的裹挟下,不少人吃饭时狼吞虎咽,全然不顾食管感受。快速进食时,食物未经充分咀嚼便匆忙咽下,一方面,若食物温度较高,瞬间通过食管易造成烫伤;另一方面,较大、较硬的食物颗粒,还可能像 “小石子” 般划伤食管黏膜。食管黏膜本就脆弱,频繁遭受这般机械性损伤,其屏障功能受损,致癌物便有机可乘,长此以往,炎症反复发生,细胞恶变几率大增。
吃饭本应是享受美食、放松身心的惬意时刻,可当进食速度过快,不仅无法充分品味食物滋味,还让食管在不经意间伤痕累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种不良进食习惯正一步步将自己推向食管癌的深渊。
食管癌的发病,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述三种吃饭坏习惯仅是其中关键诱因。要降低食管癌发病风险,守护食管健康,需从改变饮食习惯入手,摒弃烫食偏好,减少腌制食品摄入,放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同时,均衡膳食,多摄入新鲜蔬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为食管筑起坚实防线,远离食管癌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