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里的 “泥” 能抠吗?为啥一抠就想尿?关于肚脐的 6 个冷知识,看完再也不敢乱抠了

夏天一到,穿露脐装的人多了起来,肚脐这个平时藏在衣服里的 “小角落” 也成了焦点。有人对着镜子瞅见肚脐里的 “泥” 就手痒,总想抠干净;也有人被长辈叮嘱 “抠肚脐会拉肚子”“露脐会着凉”,对着这道 “疤痕” 既好奇又忌惮。

肚脐到底是个啥?那些关于它的传言是真的吗?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 “小凹陷”。

一、肚脐:我们出生后的第一道 “生命疤痕”

不少人小时候都听过 “肚脐连着肠子” 的说法,甚至有人觉得用力抠会把肠子抠出来。这其实是对肚脐最大的误解 —— 它不过是一道平平无奇的疤痕。

在妈妈肚子里时,我们还是个小胎儿,没法自己呼吸、吃饭,全靠一根脐带 “续命”。脐带一端连在胎儿的腹壁,另一端连在胎盘上,就像一根 “营养输送管”:妈妈的氧气、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通过脐带传给胎儿,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代谢废物也通过脐带送回妈妈体内处理。

等到出生后,我们能自己呼吸、吃奶了,脐带就成了 “无用之物”。医生会在距离肚脐 1-2 厘米的地方剪断脐带,留下一小段残端。接下来的几天里,这截残端会慢慢变黑、变干,大概 1-2 周后自动脱落,伤口逐渐愈合,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肚脐。

所以,肚脐和肠子、内脏压根没直接连接,它只是贴着包裹内脏的腹膜。就像墙上的钉子拔了留下的小孔,虽然离墙里的水管很近,但绝不相通。

二、肚脐形状大比拼:是 “凹” 是 “凸”,谁说了算?

打开社交平台,总能刷到 “肚脐美学”:有人觉得凹陷的肚脐精致,有人觉得微凸的肚脐可爱。但你可能不知道,肚脐的 “颜值” 和医生剪脐带的手法一点关系都没有 —— 哪怕医生把脐带扎成蝴蝶结,最后还是会萎缩脱落。

真正决定肚脐形状的,是这三个因素:

  • 愈合速度:脐带残端脱落后,伤口处的皮肤会像 “补丁” 一样慢慢向中间生长。如果两边皮肤长得均匀,刚好填平伤口,就成了常见的凹肚脐;如果某一侧皮肤长得太快、太 “积极”,就可能鼓起来,形成凸肚脐。
  • 腹内压:刚出生的宝宝如果特别爱哭,或者经常用力排便,腹内压会变高,就像给伤口 “推了一把”,皮肤容易向外凸起,形成凸肚脐。不过多数宝宝长大些,腹内压稳定后,凸肚脐会慢慢变平。
  • 后天脂肪:皮下脂肪就像 “天然填充物”。如果皮下脂肪少,肚脐周围的皮肤比较紧实,肚脐可能比较浅;如果脂肪厚,肚脐就容易被 “埋” 进肉里,显得又深又圆。

简单说,肚脐的形状是 “天生愈合 + 后天发育” 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我们的单眼皮双眼皮,没有好坏之分,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三、肚脐里的 “泥”:不是脏东西,是 “皮肤代谢产物集合体”

肚脐里的 “泥”,学名叫 “脐垢”,说起来有点 “重口味”,但成分其实很简单:

  • 最主要的是脱落的皮肤细胞:我们的皮肤每天都在新陈代谢,肚脐周围的皮肤也不例外,老细胞脱落掉进凹陷里,就成了 “泥” 的原料。
  • 其次是汗液和皮脂:夏天出汗多,肚脐里的汗腺分泌的汗液、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会和皮肤细胞混合在一起。
  • 还有外界的灰尘:穿衣服时摩擦带进去的绒毛、灰尘,也会钻进肚脐 “安家”。
  • 最后是细菌:一项针对 60 人的研究发现,肚脐里平均藏着 2000 多种细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等。

别慌,这些细菌大多是 “友好居民”。它们以皮肤代谢物为食,还能抑制有害菌滋生,就像肚脐里的 “生态系统”。只有当脐垢积累太多,细菌过度繁殖时,才会产生轻微异味 —— 这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该清理了。

四、抠肚脐真的会拉肚子吗?危险可能比你想的更严重

“抠肚脐会拉肚子” 的说法,可能源于长辈的经验:抠完肚脐后没多久就肚子疼、跑厕所。但这锅真不该肚脐背。

肚脐周围的皮肤很薄,皮下就是腹膜(包裹内脏的薄膜)。用手抠肚脐时,指甲可能会划伤皮肤,导致细菌入侵,引发脐炎(红肿、流脓、疼痛);就算没划伤,手指的刺激也会让腹膜 “紧张”,进而影响附近的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 —— 这才是拉肚子的真正原因,不是 “肚子漏风”,而是肠道受了刺激。

更麻烦的是,有些人的肚脐很深,抠的时候很容易把脐垢往深处推,反而清理不干净,还可能引发慢性炎症。曾有新闻报道,有人因为频繁抠肚脐导致脐部感染扩散,最后不得不就医引流。

那脐垢该怎么清理?其实很简单:

  • 平时洗澡时用温水冲一冲,软毛巾轻轻擦一下即可;
  • 如果脐垢较硬,先滴 1-2 滴橄榄油或婴儿油软化,过几分钟后用棉签轻轻蘸掉;
  • 清理后用干棉签吸干水分,保持干燥。

记住:别用指甲抠、别用牙刷刷、别使劲搓,温柔对待才是关键。

五、一抠肚脐就想尿?原来神经在 “闹误会”

不少人有过这种体验:手指刚碰到肚脐,就突然想上厕所,甚至控制不住。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神经在 “传递错误信号”。

胎儿时期,肚脐和膀胱之间有一根 “脐尿管”,负责排出胎儿的尿液。出生后,脐尿管会慢慢闭合,变成一根没用的韧带,但有些神经连接会保留下来。当抠肚脐时,这些残留的神经会被刺激,信号传到脊髓 —— 巧的是,脊髓接收膀胱 “想排尿” 信号的区域,和接收肚脐刺激信号的区域离得很近,大脑很容易 “认错”,以为是膀胱在 “喊渴”。

另外,肚脐正对着的腹腔内是壁腹膜,它的感觉神经也会把刺激传给脊髓。而壁腹膜的神经和膀胱、尿道的神经属于 “邻居”,信号传到大脑后,也可能让人产生 “想尿” 的错觉。

这种 “误会” 很常见,不用紧张,只要别频繁刺激肚脐,就不会有问题。

六、露脐装会着凉?长辈的担心有道理吗?

“穿露脐装会着凉拉肚子”,这是长辈们的经典叮嘱。但肚脐本身并不比肚子其他部位更 “怕冷”。

肚子里的肠道对温度很敏感,不管是肚脐露在外面,还是整个腹部受凉,冷刺激都会让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就像冬天穿露腰的衣服,哪怕肚脐盖住了,腰腹受凉照样可能肚子疼 —— 真正该防的是整个腹部受凉,不是单独的肚脐。

当然,特殊人群除外:比如刚做完腹部手术的人、脐炎患者,肚脐周围需要保暖防护;婴幼儿腹壁薄,肚脐部位确实要注意避免冷风直吹。但对健康成年人来说,夏天穿露脐装只要注意环境温度(别在空调房里一直吹冷风),就不用太担心 “着凉”。

写在最后

肚脐是我们从母体来到世界的 “纪念章”,它普通却独特 —— 没有特殊功能,却藏着不少生理小秘密。

别再纠结它的形状好不好看,别再忍不住用手抠它,也别轻信 “抠肚脐会生病” 的谣言。温柔对待这道 “生命疤痕”,它会陪我们安稳走过一生。

下次再看到肚脐里的 “泥”,记得:轻轻擦,别硬抠,更别担心 “抠出毛病”—— 科学对待,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