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子这么好用,为什么没有动物进化出轮子?

从大雁迁徙时采用的 “磁指南针” 到海豚的声呐,从海狸建造水坝到蚂蚁发展农业,人类发明创造的大多数事物,都能在动物世界找到原型,这些是动物历经数百万年缓慢进化而来的成果。轮子,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奇怪的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为何没有动物进化出一套 “生物轮子” 呢?

轮式运动,即在保持部分身体静止的同时,让其他身体部分旋转,在特定场景下,这无疑是一种极为节能的运动方式,还能大幅提升速度。轮子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搬运和移动效率。生物进化的创造力超乎想象,以四足动物为例,当它们需要飞向天空,前肢就演变成了翅膀;当它们选择在水中生活,四肢便长出了蹼和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会把自己卷成球进行移动,不过,确实找不到一种多细胞生物,拥有轮子的特征并能执行轮子的功能。

有人认为,人类是先有了道路才发明了轮子,只有在道路上,轮子才能发挥作用,而自然界没有马路,所以轮子对动物没实际意义。确实,轮子在硬质表面移动时更节能,在柔软地面上,效率会大打折扣,甚至移动相同重量的物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但自然界不乏适合轮子移动的场景,轮子未被动物进化出来,并非因为缺少道路,而是另有原因。

要弄清楚动物为何没进化出轮子,先看看动物复杂器官是如何进化的。在动物的众多器官中,眼睛堪称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一只眼睛包含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中央凹、视盘、视神经等一系列结构,每个结构都由特殊细胞构成,所有细胞必须完美协作,才能保证正常视力。动物进化出眼睛的过程并不简单。对生物而言,感知太阳光线至关重要,这能显著提升生存能力,于是一些动物进化出了具有感光功能的细胞。随后,拥有感光细胞的生物,会设法更好地收集光线,其感光区域开始下沉形成凹槽,就如同天文望远镜,这样能更有效地感知入射光线。接着,这个凹槽进一步演变成上面有小开口的空腔,整个结构类似针孔照相机系统,此时动物不仅能感知光线,还能形成图像,空腔上面的小开口便是最早的瞳孔。有了形成图像的能力,动物就能更好地利用光线带来的信息,了解周围环境。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一个功能完善的生物眼睛就诞生了。眼睛的每一次进化,都为动物带来了生存优势,尽管眼睛结构复杂,却相对容易进化出来。在地球生物史上,眼睛被不同动物类群独立进化了许多次。

轮子与眼睛有本质区别,轮子是不可简化的复杂系统,必须完美组合才能正常工作。若轮子和轴不是圆形、不匹配、相对直径错误,轮子根本无法转动,它从一开始就需要各部件完美配合。而进化通常是分阶段逐步形成身体各个部分,像轮子这种结构,其原始配件无法给动物带来任何生存优势,这就注定了轮子难以通过进化产生。眼睛虽复杂,但每个配件相对简单,容易在进化过程中获得;轮子的每个配件却都很复杂,就拿一个轮轴来说,制造它需要复杂的木工技术,人类直到青铜时代才有能力创造出轮轴系统。在制造出轮轴之前,人类已经掌握了铸造金属合金、建造帆船、挖掘运河等技术,甚至能制造竖琴等复杂乐器。所以,即便轮子的配件能带来某种好处,其复杂性也让生物难以通过进化独立获得。

从生物进化适应度的角度看,轮子就像处于进化适应度表述图中的 B 点,而所有生物都处于 A 点、C 点或其他位置,生物进化只能朝着生存和繁殖能力增强的方向(即向上)移动,从 A 点跨越到 B 点几乎不可能,除非推倒重来。可即便一种动物真的推倒重建,一出生就拥有完美轮子的基因蓝图,还要面临生长问题。轮子要自由旋转,就不能附着在支撑身体其余部分的轴上,但如果没有任何附着点,活着的轮子又该如何吸收营养和排出废物呢?要提供一套永远不打结的血管和神经,让轮子能正常转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轮式运动在多细胞生物中不会出现。

不过,单细胞生物中确实存在真正的轮式运动,比如细菌的鞭毛马达。鞭毛马达由一组蛋白质构成,包含几个用于固定和支撑鞭毛的环,以及转子、定子等常规马达结构,这种马达结构支持鞭毛做轮式运动。大约 50% 的细菌都至少拥有一根鞭毛以及支持它转动的马达,这意味着轮式运动在自然界可能是最常见的运动方式,只是因为太过微小,我们肉眼难以察觉。值得一提的是,像鞭毛马达这种看似不可能通过进化出现的器官,在自然界至少独立进化了两次,另一次出现在古细菌中,它们也拥有自己的鞭毛马达。但古细菌的鞭毛马达,无论是物理结构,还是让鞭毛转动的能量来源,都与细菌鞭毛马达不同,所以两者的起源截然不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