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大学生魏则西因滑膜肉瘤离世,他生前接受的生物免疫疗法,被指是 “被国外淘汰的技术”,且涉事医院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与百度存在 “竞价排名” 合作,虚假医疗广告问题由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9 年过去,互联网广告已发展出多种形式,搜索引擎不再是虚假医疗广告的唯一阵地,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等都成了重灾区,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隐蔽。
2025 年 8 月 1 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 “自媒体” 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剑指假冒医生身份、虚假科普等行为。
这一次,监管能否真正 “对症下药”?

01 虚假医疗广告的 “进化史”
虚假医疗广告并非新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形式和传播渠道不断演变。
在互联网早期,虚假医疗广告主要出现在搜索引擎结果页面,通过竞价排名等方式,将虚假或夸大疗效的医疗信息推送给用户。魏则西事件便是这一时期虚假医疗广告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的兴起,虚假医疗广告也随之 “进化”。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账号以 “健康科普” 为名,实则推销各种未经证实的医疗产品或服务。他们往往通过夸张的标题、生动的案例和看似专业的讲解,吸引用户的关注和信任。
在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虚假医疗广告则更加隐蔽。一些用户通过分享自己的 “治疗经验” 或 “康复故事”,诱导其他用户尝试某种医疗产品或服务。这些帖子往往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看起来非常真实可信,但实际上可能是商家的营销手段。
此外,一些虚假医疗广告还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虚假的医生形象和视频,以增加广告的可信度。这些虚假广告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可能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02 新变种:“专家” 带货、“AI 医生” 坐诊
当前,虚假医疗广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是 “专家” 带货现象日益普遍。一些所谓的 “专家”、“名医” 在短视频平台或直播中,以专业的形象推荐各种医疗产品,如保健品、医疗器械等。这些 “专家” 往往拥有大量的粉丝和较高的人气,他们的推荐具有很强的误导性。
比如,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自称是 “中医世家传人” 的博主,经常发布一些关于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视频。在视频中,他推荐了一款名为 “XX 养生茶” 的产品,声称该产品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该产品只是一款普通的代用茶,并没有任何治疗疾病的作用。
二是 “AI 医生” 坐诊引发担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医疗机构推出了 “AI 医生” 服务,宣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然而,这些 “AI 医生” 的诊断结果往往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例如,在某在线医疗平台上,一位患者通过 “AI 医生” 进行咨询,“AI 医生” 给出的诊断结果与实际病情相差甚远,导致患者延误了治疗时机。
三是广告形式更加隐蔽。虚假医疗广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形式,而是采用了更加多样化的手段,如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这些广告形式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比如,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种名为 “健康挑战” 的互动游戏。用户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会被引导购买某种医疗产品或服务。这些游戏看似是一种娱乐活动,实际上却是商家的广告营销手段。
03 为何屡禁不止?
虚假医疗广告屡禁不止,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利益驱动来看,医疗行业利润丰厚,虚假医疗广告能够为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广告市场规模庞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一些商家不惜铤而走险,发布虚假医疗广告。
监管难度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广告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形式多样,监管部门难以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此外,虚假医疗广告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如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消费者的防范意识不足也给了虚假医疗广告可乘之机。许多消费者在面对疾病和健康问题时,往往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慌,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容易被虚假医疗广告所误导。
04 监管 “药方” 能否见效?
针对虚假医疗广告问题,监管部门一直在采取措施进行整治。
此次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 “自媒体” 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 “自媒体” 发布医疗科普内容应取得相应资质,严禁假冒医生身份、虚假科普等行为。同时,要求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对违规账号和内容进行及时处理。
这一通知的发布,无疑给虚假医疗广告敲响了警钟。然而,要想真正杜绝虚假医疗广告,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监管部门应加强协同合作,加大对虚假医疗广告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用户反馈的问题。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增强辨别虚假医疗广告的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魏则西事件已经过去 9 年,虚假医疗广告却依然屡禁不止,这不仅是对公众健康的威胁,也是对社会诚信的挑战。希望此次监管部门的 “药方” 能够真正见效,让虚假医疗广告无处遁形,还公众一个健康、安全的医疗信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