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菇酱第一股”到增长瓶颈
作为国内调味食品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仲景食品曾凭借”香菇酱”这一大单品打响知名度,并于2020年成功登陆创业板,被市场称为”香菇酱第一股”。上市初期,其以差异化的佐餐酱品类和”健康调味”定位快速打开市场,营收与利润均保持稳健增长。然而,近年来,这家以香菇酱闻名的企业却逐渐陷入增长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与利润增速双双放缓,两大核心业务(调味食品与调味配料)同时失速,主力产品市场份额遭遇挤压,二代接班人孙锋上任后的改革成效尚未显现,曾经的”酱料黑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业绩”失速”:核心数据背后的经营压力
(一)半年报数据:增收乏力与利润微增的尴尬
8月18日晚间,仲景食品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4亿元,同比下降2.50%;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仅微增0.2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0.98亿元,微增0.63%。尽管毛利率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至45.04%(主要得益于部分原料成本下降),但营收规模的收缩与利润增长的”龟速”,暴露出公司当前的经营压力。
从季度趋势看,中原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第三、四季度公司增长已显疲态(大众消费疲弱及零售波动影响),这一趋势延续至2025年上半年。更值得关注的是,若对比上市初期的增速(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11.3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9.65%),如今的仲景食品已从”高速增长”步入”低速徘徊”阶段。
(二)两大主业同步下滑:调味食品与配料的”双杀”
仲景食品的业务结构以调味食品(占比约59%)和调味配料(占比约40%)为主。2025年上半年,这两大核心板块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 调味食品业务:收入3.10亿元,同比下降2.31%;销量10096.11吨,同比减少3.43%。其中,香菇酱作为绝对主力(虽未披露具体占比,但此前年报显示其贡献调味食品超60%收入),面临品牌热度不足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另一大培育单品”上海葱油”表现不及预期,因葱油赛道涌入大量模仿者(如海天、恒顺等头部企业均推出类似产品),市场迅速从蓝海变为红海,仲景葱油的份额被持续蚕食。
- 调味配料业务:收入2.12亿元,同比下降1.31%;但销量反而增长4.48%(1925.26吨),说明问题出在价格端——由于原料白芷、辣椒油树脂、孜然等产量提升,采购均价同比分别下降67.39%、37.44%和35.42%,导致调味配料整体成本下降10.45%,公司被迫下调产品售价,最终收入规模缩水。
(三)渠道困境:全渠道覆盖却无增量
仲景食品一直强调”全渠道营销”战略,但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线上与线下渠道均未实现增长:
- 直销(含线上)收入2.99亿元,同比下降2.90%;其中电商渠道虽在2024年曾因加大推广投入实现29.86%的增长(销售额2.45亿元,占营收比22.31%),但2025年上半年电商收入占比已回落至20.23%,增长动能明显减弱。
- 经销渠道通过新增108家经销商(总经销商数量进一步扩大),收入2.23亿元,同比仅微降0.54%,几乎陷入停滞。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曾将渠道扩张作为二代孙锋接班后的重点战略(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1.02%,其中市场推广费大增40.45%),但高额投入并未换来预期的规模增长,反而加剧了利润端的压力。
二代接班后的挑战:存量竞争时代的”内外交困”
(一)行业变局:传统品类乏力与细分赛道崛起
孙锋于2023年5月正式接棒(其父孙耀志为仲景食品创始人及前董事长),彼时公司刚经历2022年增速低谷(归母净利润增速仅6.27%)。2023年,在孙锋的主导下,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如推出轻食酱料)和渠道发力,实现营收双位数增长(具体未披露,但2024年营收首破10亿元达10.98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回升至36.72%,一度被市场视为”二代改革见效”。
然而,2024年(孙锋独立执掌的首个完整财年)以来,调味品行业进入深度存量竞争阶段:一方面,传统大品类如酱油、食醋因渗透率见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调味品支出增速放缓),整体需求疲软;另一方面,复合调味品(如火锅底料、中式酱料)快速崛起,赛道进一步细分(如地域风味酱、功能型调味品),且渠道变革加速(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零售渠道冲击传统商超)。仲景食品的核心产品香菇酱(定位佐餐酱)和上海葱油(细分调味油),既面临海天、恒顺、李锦记等传统调味巨头的下沉挤压,又要应对虎邦、川娃子等新兴品牌的差异化竞争。
(二)产品困境:大单品依赖与新品突围难题
香菇酱是仲景食品的”基本盘”——自2008年推出以来,凭借”香菇+大豆油”的健康配方和差异化定位,长期占据佐餐酱细分市场前列,但近年来其品牌热度明显弱于老干妈(后者凭借辣椒酱品类和全国化渠道覆盖,市占率遥遥领先)。尽管公司试图通过培育”上海葱油”等第二曲线丰富产品矩阵,但葱油赛道门槛较低(生产工艺简单),吸引大量中小企业入局,导致市场竞争白热化。
为寻找新增量,孙锋上任后加速推新:2024年推出蒜蓉酱、0脂辣酱、香菇贡菜等便捷烹饪产品,针对餐饮端推出黄焖、藤椒、红烧、酸汤四大系列复合调味品。但从半年报数据看,这些新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未披露具体收入占比),且需要持续的市场教育与渠道铺货投入,短期内难以对冲主业的下滑。
战略调整:剥离低效资产与布局大健康
(一)止损蓝莓业务:聚焦核心主业的”减法”
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仲景食品开始主动优化资产结构。半年报披露同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出售全资子公司大兴安岭北极蓝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极蓝”)相关资产的议案——拟处置漠河土地、厂房及设备(账面原值约5500.96万元),这些资产主要用于蓝莓果酱原材料采购与深加工。
北极蓝是仲景食品2013年设立的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原本承载着公司”健康食品”板块的想象空间(蓝莓果酱定位高端健康零食)。但现实却颇为尴尬:2018 – 2020年持续亏损,2022年10月公司才收购剩余7.3333%股权实现全资控股。公司回应称,受原材料(野生蓝莓)价格上涨影响,蓝莓果酱毛利率持续降低,目前已不再重点发展该品类,仅维持基本运营。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对北极蓝的投资账面价值余额为2994.00万元,此次出售若成功,不仅能回笼资金,更能减少低效业务的资源消耗,聚焦调味食品与配料的核心主业。
(二)押注大健康:元气参能否成为新增长极?
除了剥离亏损业务,仲景食品还将目光投向大健康领域——今年7月,公司宣布研发储备首款即食滋补产品”仲景元气参”。依托母公司宛西制药(孙耀志家族控制,标杆产品为六味地黄丸)在中药材领域的深厚积累(宛西系涵盖制药、食品、汽车零部件等多元产业),”元气参”定位即食型滋补品,试图通过”药食同源”概念切入健康消费赛道。
从逻辑上看,这一布局具有协同性:仲景食品本身拥有调味品的渠道与供应链基础,而宛西制药的中药材资源(如人参、枸杞等)可提供原料支持。但挑战同样明显:大健康赛道已有众多成熟品牌(如东阿阿胶、同仁堂等),消费者对即食滋补品的认知仍需培育;且”元气参”目前仅处于研发储备阶段,尚未披露具体上市计划与市场反馈,能否复制调味食品的成功路径仍是未知数。
未来展望:破局需”产品+渠道+品牌”三重升级
仲景食品当前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调味品企业在行业变革期的典型缩影——依赖单一大单品、渠道红利消退、新兴品牌冲击。要实现突围,需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产品端:强化大单品迭代与细分赛道深耕
香菇酱作为”基本盘”,需通过口味创新(如低钠版、菌菇混合版)、包装升级(便携小包装、家庭分享装)延长生命周期;同时,针对葱油等细分赛道,需加大差异化研发投入(如地域风味葱油、功能性葱油),避免与竞争对手陷入同质化价格战。此外,新品的推广需更精准(如针对年轻客群的便捷复合调味品),并加强消费者教育。
(二)渠道端:线上线下融合与新零售突破
传统经销渠道需优化经销商质量(而非单纯追求数量),提升单店效率;电商渠道则要适应内容电商、直播带货等新零售模式(如与美食博主合作种草),而非依赖简单的流量投放。同时,可探索社区团购、会员店等新兴渠道,触达更多下沉市场与年轻消费者。
(三)品牌端:从”佐餐酱”到”健康调味专家”的升级
仲景食品需突破”香菇酱=佐餐酱”的固有认知,通过品牌故事、健康属性(如零添加、有机原料)传递”专业调味解决方案”的价值。若大健康业务(如元气参)落地,需与调味主业形成协同(如”调味+滋补”的场景联动),构建多元化的品牌矩阵。
结语
仲景食品的”失速”,既是行业竞争加剧的结果,也是企业自身战略调整滞后的体现。二代孙锋接班后的改革虽初见端倪(如渠道投入、新品布局),但距离真正扭转颓势仍需时间。未来,能否通过剥离低效资产、聚焦核心主业、开拓大健康增量空间,实现从”香菇酱企业”到”综合调味与健康食品集团”的转型,将是决定仲景食品能否重回增长轨道的关键。对于这家曾经的”酱料黑马”而言,破局之路虽艰,但机遇仍在——毕竟,中国调味品市场的需求始终存在,关键在于谁能更精准地抓住消费者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