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毕节的黄先生一家遭遇了一场因误食野生菌而引发的严重危机。一家人在食用了进山采摘的野生菌后,陆续出现中毒症状,随即被紧急送医救治,目前情况牵动着众人的心。

据悉,此次食用野生菌的家庭成员共有 9 人,包括 5 名成人和 4 名儿童。8 月 17 日晚 12 点左右,黄先生一家开始出现中毒反应,症状表现为呕吐、拉肚子等。起初,他们并未意识到是野生菌中毒,以为是普通的肠胃不适。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情况愈发严重,部分人甚至出现了发高烧、意识模糊的症状。察觉到事态不对,家人们于第二天赶忙将中毒的亲属送往当地医院就医。但在当地医院治疗两天后,患者们的症状未见好转,于是被紧急转往昆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继续救治。目前,4 名儿童患者已转至昆明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5 名成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经医生确认,导致他们中毒的野生菌为黄盖鹅膏菌,也就是俗称的 “黄罗伞”。黄盖鹅膏菌属于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一种真菌,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以及中国的云南、西藏、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海南等地区。其具有典型的外观特征:子实体伞状,中等大,菌盖初期近球形或半球形,后期近平展,直径 3 – 10cm,颜色为黄色或污黄色,表面光滑或附有污白色不规则的小鳞片,湿润时黏,边缘具条纹;菌肉白黄色;菌褶离生,较密,不等长,白色带黄色;菌柄近圆柱形,长 7 – 14cm,粗 0.8 – 1cm,白色带奶油黄色,靠近基部膨大成近球形,表面光滑或稍有鳞片;菌环生菌柄的上部,白色或黄色,膜质,易消失;外菌幕破裂后成小鳞片附于菌盖表面或菌柄基部,或在菌柄基部形成领口状菌托。黄盖鹅膏菌含有剧毒,食用后可引发急性肝损伤,这与黄先生一家入院后的检查结果完全相符。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医师朱峻波介绍,在此次中毒的 9 人中,有 4 个患者指标相对趋于平稳,但有 1 个重症患者,其肝肾损伤较为严重。以黄先生为例,他今年 56 岁,食用的野生菌最多,中毒情况也最为严重。一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谷草转氨酶指标正常范围是 15 至 40,而黄先生的这项数值一度达到了 1521。医生立即对黄先生开展了相关治疗,经过 1 天的救治,他的谷草转氨酶指标下降至 851。目前,医院对患者们采取了血液净化治疗,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进行胃肠道的清理,并邀请多学科会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起到排毒导泻的作用。
医生指出,在毒蘑菇中毒案例中,含鹅膏类毒素的蘑菇致死率极高,十分危险。这类毒素主要存在于以下三类蘑菇中:
- 鹅膏属:像致命鹅膏、赤脚鹅膏、淡红鹅膏、黄盖鹅膏等都在此列。该类蘑菇通常具有 “头戴帽、腰系裙、脚蹬靴” 的形态特征(赤脚鹅膏除外)。例如致命鹅膏,其菌盖初期为钟形,成熟后扁平展开,颜色多为橄榄色至棕色,菌柄细长,基部膨大,有明显的菌环和菌托;
- 盔孢菌属:多见于秋季,外形类似人们常见的 “青杠菌”,常常生长于枯木或木质丰富的土壤中。其菌盖一般较小,颜色多为褐色,菌褶颜色较深;
- 环柄菇属:比如肉褐鳞环柄菇。该菇与常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大青褶伞外形相似,但两者发病时间有所不同,大青褶伞发病快,而肉褐鳞环柄菇潜伏期通常超过 6 小时。肉褐鳞环柄菇菌盖初期呈钟形,后扁平展开,颜色为肉褐色,有褐色鳞片,菌褶白色,菌柄细长,基部有时膨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肝损害型蘑菇中毒过程中可能出现 “假愈期”。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会暂时缓解,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身体正在好转,但实际上,肝脏的损伤仍在持续进展。以黄先生一家为例,起初他们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问题,症状缓解后可能放松了警惕,殊不知毒素正在体内继续破坏肝脏等器官。如果不能及时察觉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首先,一定不要采摘、食用那些不熟悉、难以辨识的野生菌。野生菌的种类繁多,许多有毒野生菌和可食用野生菌在外观上极为相似,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人也可能误判。相比自行采摘,从正规市场购买野生菌要更为安全,因为正规市场的野生菌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和监管。
倘若食用野生菌后出现任何不适,应第一时间考虑到中毒的可能性,并立即就医。若曾采摘或食用来源不明的蘑菇,可在中毒 1 小时内,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随后尽快送往最近的医院救治。同时,尽量带上食用剩余的蘑菇或其照片,以便医生快速判断毒素类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抢救。
此次黄先生一家的遭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野生菌虽美味,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面对野生菌时,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切不可因一时疏忽而危及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