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科技强势入局无人机赛道:技术迁移与行业变局下的”新势力”挑战

智能家电巨头的”空中野心”
2025年8月,智能家电领域头部企业追觅科技正式宣布进军无人机业务,这一动作迅速引发行业关注。从扫地机器人到无线吸尘器,追觅凭借高速数字马达和智能算法积累的技术优势,如今将触角延伸至天空——其无人机研发团队已初步成型,核心成员多来自清华大学”天空工场”。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年内第二家跨界无人机的巨头(影石创新此前官宣入局),而行业霸主大疆则早已通过扫地机器人、运动相机等业务反哺生态。一场围绕技术、市场与生态的”空中竞赛”正悄然升级。

追觅的”跨界底气”:从地面到天空的技术迁移

追觅科技的无人机布局并非心血来潮。其创始人俞浩的履历已为这一战略埋下伏笔:作为中国最早的四旋翼无人机开发者之一,俞浩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创立了”天空工场”,并主导发明了三旋翼无人机。这段经历不仅为其积累了深厚的飞行器研发经验,更与当前追觅的无人机团队形成直接人才纽带——新团队的核心成员多出自这一顶尖高校创新平台。

更深层的技术积淀来自追觅在智能家电领域的长期投入。例如:

  • 三维空间感知与动态避障:扫地机器人所需的激光雷达、视觉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可直接迁移至无人机的环境感知与自主导航;
  • 高速数字马达:追觅自主研发的电机转速已突破15万转/分钟,这类高精度动力系统同样是无人机螺旋桨控制的核心;
  • AI算法优化:家电产品中积累的场景识别、路径规划能力,可复用于无人机的智能跟拍、复杂地形飞行等场景。

追觅官方透露,其无人机产品将聚焦”高性能影像与智能交互”,初期或优先切入消费级航拍、户外运动跟拍等细分市场,与现有家电业务的用户群体形成协同。

行业变局:巨头跨界下的”鲶鱼效应”

追觅的入局并非孤例。近年来,无人机行业的边界正被快速打破:

  • 影石创新(Insta360):凭借全景相机技术优势,其无人机产品或将强化影像创作场景,与GoPro等品牌竞争;
  • 大疆的”反向扩张”:作为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超70%的霸主,大疆早已通过扫地机器人(如”RoboMaster S1″教育机器人)、运动相机(如Action系列)拓展生态,甚至涉足农业无人机与工业巡检领域。

新玩家的机遇与挑战

  1. 差异化竞争窗口:追觅可依托家电领域的成本控制能力与用户体验设计,在中端消费级市场避开大疆的高端垄断;
  2. 技术迭代压力:无人机对续航、载重、抗风性能的要求远高于家电,追觅需验证其技术迁移的可靠性;
  3. 法规与安全:全球多国对无人机空域管理趋严,新入局者需投入资源应对合规性挑战。

大疆的”守擂战”:霸主如何应对挑战?

面对追觅等新势力的冲击,大疆的应对策略已显现出多层次布局:

  • 技术壁垒强化:持续投入折叠无人机、氢燃料电池长续航机型等前沿方向;
  • 生态扩展:通过SDK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巩固其在航拍软件、云服务领域的优势;
  • 价格策略调整:针对入门级市场推出性价比机型,挤压新品牌的生存空间。

行业分析师指出,大疆的真正威胁并非单一技术或产品,而是新玩家可能引发的”生态裂变”。例如,若追觅凭借家电渠道快速铺开市场,或影石创新通过影像社区绑定用户,都可能分流大疆的潜在客群。

未来展望:无人机赛道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追觅等企业的加入,无人机行业或呈现以下格局:

  1. 细分市场分化:消费级(航拍/跟拍)、工业级(物流/巡检)、专业级(影视/测绘)的边界进一步清晰,不同厂商各擅胜场;
  2. 技术融合加速:AI、5G、eVTOL(电动垂直起降)等技术将推动无人机向”空中智能终端”演进;
  3. 政策驱动机遇: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后,城市空中交通(UAM)等新兴场景或成为下一个爆发点。

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多竞争者的涌入意味着产品选择的丰富与价格的优化。而对于行业来说,这场跨界竞赛终将推动无人机技术从”小众工具”走向”大众基础设施”。

结语:天空没有边界,但竞争刚刚开始
追觅科技的无人机野心,既是创始人技术初心的延续,也是智能硬件企业寻求新增长极的缩影。在技术、资本与市场的多重催化下,无人机赛道的”多极时代”已然来临。无论是大疆的守擂、追觅的突围,还是影石等新锐的冲刺,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用户需求的升级。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当更多玩家仰望天空时,这片蓝海才真正开始沸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