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菌突袭 泉州两人险丧命
近日,泉州连续发生两起因接触海产品感染海洋创伤弧菌的危重病例,患者均因小伤口引发严重感染,甚至一度面临截肢和死亡威胁。这一被称为”海洋无声杀手”的致病菌再次敲响警钟——看似平常的海鲜处理与赶海活动,可能隐藏致命风险。

案例一:六旬老人捞鱼感染 脓毒性休克险截肢
66岁的南安市民老吴在7月初的一次日常捞鱼中遭遇意外。家附近水池放水后,他带着网兜下滩涂捡拾滞留的鱼,过程中脚底被不明物体划伤。”当时只觉得有点刺痛,没当回事。”老吴回忆道。回家后,老伴为他涂抹了碘伏消毒,但次日清晨,他突发高烧至39℃以上,伴随血压骤降、意识模糊,被紧急送往泉州市第一医院。
接诊医生发现,老吴双下肢已出现大面积肿胀、皮肤瘀斑溃烂,结合其患有帕金森病和2型糖尿病的基础病史,迅速诊断为坏死性筋膜炎并引发脓毒性休克。经实验室检测,罪魁祸首正是海洋创伤弧菌。医院立即启动急救绿色通道,为其实施双下肢清创手术,并送入重症监护室抢救。”再晚几个小时,感染可能蔓延至全身,后果不堪设想。”主治医师张谋智表示。经过6天抢救,老吴生命体征趋稳,但后续仍接受了多次清创及皮瓣修复手术,才逐渐脱离危险。
案例二:海鲜摊主被刺伤 高烧不退病情危急
无独有偶,55岁的石狮蚶江海鲜店主许先生也在处理海产品时中招。8月13日,他在整理鱼货时不慎被鱼刺扎伤左脚,因忙于生意未及时处理。三天后,他的左脚迅速红肿溃烂,伴随39.7℃高烧和剧烈疼痛,连行走都变得困难。送医后,医生检查发现其左下肢皮肤大面积红肿渗液,结合职业暴露史,高度怀疑创伤弧菌感染。通过紧急切开减张手术引流脓液,并经菌培养确诊。目前,许先生仍在住院接受抗感染治疗,病情有待进一步观察。
“海洋杀手”究竟多可怕?
致病机制:小伤口引发大灾难
泉州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专家介绍,**海洋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域的温暖海水中,尤其常见于河口、近岸沉积物及贝类体内。该菌毒力极强,可通过以下途径侵入人体:
- 皮肤伤口接触:当手部、足部存在微小破损(如划伤、刺伤、溃疡),接触带菌海水或生食海鲜(尤其是牡蛎、螃蟹等滤食性贝类)时,细菌可直接穿透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 生食感染:少数情况下,食用未彻底煮熟的污染海产品可能导致原发性败血症。
高危人群:这些群体需格外警惕
研究表明,以下人群感染后风险显著增高,且病情进展更快、死亡率更高:
- 慢性病患者:包括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肿瘤化疗后人群、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 老年群体:60岁以上人群因机体反应能力下降,更易发展为重症;
- 酗酒人群:长期饮酒会损伤肝脏功能,间接增加感染概率。
“这类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御细菌攻击,细菌会在体内快速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组织坏死、多器官衰竭。”医生指出,若未及时干预,患者可能在发病24~48小时内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致命并发症,死亡率高达70%~90%,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
如何远离致命风险?医生给出关键防护指南
面对海洋创伤弧菌的威胁,专家强调”预防大于治疗”,并呼吁公众在接触海产品时务必提高警惕。
1. 基础防护:伤口管理是首要防线
- 避免带伤接触海水:若手部、足部有伤口(哪怕是微小倒刺或擦伤),切勿下海游泳、赶海捞鱼或处理生鲜海产;
- 穿戴专业防护装备:处理海鲜、下水作业时,建议佩戴厚实橡胶手套、防水雨靴,减少皮肤直接暴露;
- 特殊人群限制活动:患有肝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人,应尽量避免徒手接触海水或生海鲜。
2. 意外处理:黄金30分钟应急法则
一旦发生扎伤、划伤或海水浸泡伤口,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冲洗消毒:用大量流动清水和肥皂反复冲洗伤口至少5分钟,尽可能冲掉细菌;
- 挤压排血:轻柔挤压伤口周围,帮助排出可能污染的血液,但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二次损伤;
- 深度消毒:使用碘伏或医用酒精对伤口进行彻底消毒,覆盖无菌纱布并保持干燥;
- 密切观察:即使伤口看似轻微,也要持续监测是否出现红肿热痛加剧、发热寒战、头晕乏力等症状。
3. 就医信号:这些症状提示病情恶化
若出现以下任一表现,需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接触海产品或海鲜的经历:
- 伤口周围皮肤迅速扩散性红肿、按压有波动感或渗出脓液;
- 全身症状如持续高烧(>38.5℃)、畏寒颤抖、呼吸急促;
- 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四肢湿冷(提示休克可能);
- 关节疼痛、少尿或无尿(可能累及肾脏功能)。
医生特别提醒:”创伤弧菌感染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或外伤感染,但进展速度极快。一旦延误治疗,轻则截肢保命,重则危及生命。”
科学认知:并非所有海鲜都危险
尽管创伤弧菌危害巨大,但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专家表示,该菌主要通过破损皮肤接触或生食污染海产品传播,正常烹饪(高温蒸煮10分钟以上)可完全杀灭细菌。建议市民遵循以下原则:
- 加工海鲜戴手套:处理鱼虾蟹贝时,建议使用专用橡胶手套,避免徒手接触;
- 生食需谨慎:尽量避免生吃牡蛎、醉蟹等高风险食物,尤其是高危人群;
-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海鲜尽量选择新鲜、来源可靠的商家,减少污染概率。
结语:守护健康从细节做起
泉州近期发生的创伤弧菌感染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海洋虽馈赠美味,却也潜藏风险。无论是赶海捞鱼、市场买海鲜,还是家庭厨房处理食材,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安全。戴上一副手套,做好一次消毒,或许就能避免一场悲剧。让我们提高警惕,科学防护,别让”美味”变成”致命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