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发现”快乐老家”:20元吃遍商超食堂
“中午吃啥?”这个困扰打工人的终极难题,如今有了新答案——商场超市的平价食堂。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越来越多的打工人不再纠结点外卖还是吃快餐,而是直奔商超的美食区。7块钱的卷饼、2块钱的肉包子当早餐,13-18元的中式盖饭当午餐,一天三餐控制在20元以内,比外卖还便宜。

更让打工人惊喜的是,商超食堂的选择比想象中丰富:麻辣烫、韩式炸鸡、日本寿司、轻食沙拉、凉皮炒饼……甚至还能找到15元一荤一素的自助餐。
北京朝阳区的李女士告诉媒体:”我们一家四口在颐堤港BHG超市,50多块钱就能吃顿午饭,人均10块,现场现做,比点外卖划算多了。”而北京高端超市Olé,甚至推出**”2荤1素19元、3荤1素23元”**的套餐,还附赠免费例汤,日均销量超160单。
商超集体”爆改食堂”:从卖货到卖饭
打工人爱上了商超食堂,而商超也乐得拥抱这波”打工人经济”。
超市发将北京农大店的超市面积缩减,腾出180平方米开”海淀食堂”,提供现炒现做的早餐、午餐、晚餐,还引进瑞幸咖啡和紫光园,吸引年轻人。物美超市早在2023年就推出13元面食自助、19.9元炒菜自助,儿童1.1米以下只需10元。永辉超市则试水”平价食堂”,推出15元不限量自助,涵盖小碗菜、饺子、麻辣烫等20多种菜品。
大润发的”莎莎大食堂”占地200平方米,19.9元能吃到60多种餐品,包括荤素搭配、主食甜点。盒马在广州门店推出9元梅州腌面、16.8元猪杂汤、19.8元三菜快餐,客单价全在30元以下。就连711便利店也在广州开了”打工人专属小食堂”,提供轻食、卷饼、炸鸡等,人均20元上下。
商场”渡劫”:客流暴跌,靠餐饮续命
商超集体转型食堂的背后,是整个零售行业的寒冬。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65.7%的城市居民更倾向于线上购物,其中25-35岁人群占比高达83.2%。超过8成年轻人选择”云逛街”,商场客流骤减,营收腰斩。
2024年全国商场倒闭41家,其中41%是经营超20年的老牌商场。2025年仅前8个月,全国至少又有17家商场关门。永辉超市2025年亏损14.56亿元,连续四年累计亏损超95亿;北京SKP销售额下跌17%。
但与此同时,商场的餐饮区却越来越火爆。赢商大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高档商场餐饮新开店占比达30%,大众商场餐饮成客流担当。
“顾客在超市吃饭后,可能会顺手买日用品、水果或零食,带动整体销售。”零售行业分析师指出,餐饮能提升商场客流和停留时间,成为新的增长点。
商超食堂VS传统餐饮:优势与短板并存
相比外卖和传统餐厅,商超食堂确实有独特优势:
- 价格更低:依托成熟供应链,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15元就能吃饱。
- 选择更多:从盖饭到轻食,从麻辣烫到寿司,满足不同口味。
- 现做现吃:比预制菜外卖更新鲜,部分还提供堂食。
但问题也不少:
- 口味一般:部分消费者反映,商超食堂的菜品”味道普通,更新慢”。
- 高峰期拥挤:座位紧张,排队时间长,影响体验。
- 专业度不足:相比老字号餐厅,商超食堂在烹饪技术和用餐环境上仍有差距。
未来:商超食堂能成新风口吗?
业内人士认为,“超市+食堂”模式有潜力,但不会完全取代传统餐饮。不同地区消费习惯不同,并非所有商超都适合做食堂。
要想持续吸引顾客,商超需要:
✅ 优化菜品:引入知名餐饮品牌,提升口味和新鲜度。
✅ 改善体验:增加座位,优化排队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 差异化竞争:结合本地特色,提供更符合周边上班族需求的餐品。
结语
当商场从”购物天堂”变成”美食广场”,当打工人抛弃外卖投奔超市食堂,这场零售业的转型,既是无奈,也是机遇。未来,商超食堂能否真正成为”打工人快乐老家”,还要看能否在价格、口味和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但至少现在,15元吃饱的商超食堂,已经成了打工人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