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激战正酣,多部大片轮番登场,《南京照相馆》以其独特的剧情和强大的演员阵容吸引了大量观众,《捕风追影》凭借精彩的动作场面和成龙的号召力也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就连《浪浪山小妖怪》这样的动画电影也凭借可爱的角色和有趣的故事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中,有一部电影却显得格格不入,那就是由吴京参与投资、发行并客串的《再见,坏蛋》。

这部电影于 8 月 22 日上映,本以为有吴京的参与会引发一定的关注,但现实却给了它沉重一击。上映 5 天后,其票房仅为 25.9 万,排片占比低于 0.1%,上座率也仅有 1%,这样的数据实在是惨不忍睹。
吴京在电影界的地位不言而喻,他是中国首位票房破 300 亿的演员,《战狼 2》更是以 56 亿的票房成绩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神话,后来的《流浪地球》系列、《长津湖》系列等作品,每一部在上映时都引发了观影热潮,首日票房轻松破亿。他的名字曾经就是票房的保障,观众们似乎对他主演的电影有着一种天然的信任,只要是吴京的作品,就愿意走进电影院去支持。但这一次,市场却给了他一个冰冷的回应。
《再见,坏蛋》并非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其演员阵容堪称 “演技派神仙局”。陈明昊在《漫长的季节》中饰演的马德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在《再见,坏蛋》中他饰演表面凶悍的 “大武”,为了照顾小男孩豆豆,笨拙学煮汤的场景展现了角色内心的温柔;王宁、陶慧、周晓鸥、菅纫姿等演员也都是实力派,他们的演技在过往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影片的故事以武汉老城区为背景,围绕小市民大武展开。大武原本是一个靠追债为生,被众人惧怕的人,在一次追债过程中,他意外结识了患癌男孩豆豆。得知豆豆的遭遇后,大武 “胁迫”“幸福里” 街区的居民们一起为豆豆实现遗愿,在这个过程中,街区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整个故事充满了市井烟火气,主打治愈主题,试图通过邻里之间的善良与温情打动观众。而且,剧组为了呈现出最真实的效果,在武汉实景取景,斑驳的砖墙、巷口的小贩、热气腾腾的热干面摊等元素都被镜头捕捉下来,给人一种 “纪录片式” 的真实感。小演员陈宇喆一句 “我想陪爸爸久一点”,在试映时就曾让不少观众集体泪崩。
在上映前,吴京对这部电影的宣传堪称孤注一掷。他自费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包场,邀请媒体免费观影,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这部电影;他录制 VCR 在全国路演中播放,亲自为电影站台;甚至还亲笔写推荐信,称 “幸福里邻居们的善意,是对抗无常生活的力量”。在影片中,他客串的 “武汉大哥” 虽然只有三场戏,但他坚持用方言说台词 “老子信了你的邪”,只为更好地传递这座城市的温度。
然而,这一切的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影院似乎并没有给这部电影太多机会,上映首日排片仅 0.3%,而且场次全是早上 6 点或晚上 11 点这样的 “幽灵场次”,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样的时间根本无法去观影。到了第三天,排片几乎直接消失。有观众抱怨道:“搜遍三个区,唯一一场在凌晨,怎么去看?” 同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电影占据了超 60% 的排片,猫眼平台甚至都没给《再见,坏蛋》预测总票房。
从电影本身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不受观众青睐。剧情方面,逻辑硬伤较为明显。大武一开始是个凶巴巴的讨债人,对豆豆的态度却突然从厌烦转为真心关怀,中间缺乏合理的过渡,这种转变让观众难以信服。台词方面也充满了刻意感,喜剧包袱生硬,原本想逗乐观众,却适得其反,反而让人感到尴尬。制作上,画面质感粗糙,没有将武汉老城区独特的韵味完美展现出来,使得影片少了些烟火气,无法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此外,吴京自身口碑的变化也对影片产生了影响。近年来,吴京作品产出不少,但部分影片口碑逐渐下滑。随着观众审美与观影需求的提升,大家对影片品质愈发挑剔,不再盲目追捧明星。此次吴京参与《再见,坏蛋》,不仅没成为票房保障,甚至有观众因对他近期作品不满,故意给影片差评。其实,这不是吴京参演电影第一次票房失利,2023 年贺岁档,《再见,李可乐》和《零度极限》票房就不尽人意,《龙马精神》《中国乒乓》也未能在票房上取得好成绩。这一系列的情况表明,当下观众更看重影片本身的质量,而非仅仅依赖演员的名气。
《再见,坏蛋》的惨淡票房并非个例。五个月前,李玉导演的《下一个台风》因排片被《哪吒 2》碾压,被迫撤出清明档。当时《哪吒 2》已上映 60 天,仍霸占 27.7% 的排片,而新片《下一个台风》预售仅 20 万,无奈只能退场。两个月后,陈佩斯投资上亿的《戏台》也遭遇同样困境,黄金场次被好莱坞大片《神奇四侠》和流量电影挤占,有的影院甚至把《戏台》的场次改成游戏直播,七旬戏迷提前三个月订票,最后却只能看深夜十点半的场次。影院经理们的算盘打得很响,商业大片能给到 60% 的票房分成,而文艺片连 20% 都难以达到。所以当《南京照相馆》首日排片 39.2% 时,《再见,坏蛋》的 0.1% 排片就显得像是一种 “施舍”。从分账数据来看,《再见,坏蛋》上映三天分账票房不足 10 万,连路演的差旅费都覆盖不了。
市场上有人将《再见,坏蛋》的失败归因于 “吴京转型失败”。他过往的 “战狼” 形象太过深入人心,观众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他出演温情小品式的电影。其实这种困境早有预兆,2024 年他客串的滑雪题材片《零度极限》票房仅 42 万,当时也是因为 “硬汉玩文艺” 而遇冷。但《再见,坏蛋》的制片方透露,吴京投资这部电影本就不是为了赚钱,他曾说:“有些事总得有人做。” 这种心态和王晶投资艺术片、刘德华押注《疯狂的石头》颇为相似。
如今的电影市场,观众群体逐渐分层。年轻群体大多被特效大片、热门 IP 电影所吸引,而像《再见,坏蛋》这种主打温情、治愈,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电影,受众更多是中年以上人群。这部分人群不太熟悉线上购票,他们更依赖影院的排片引导。可当影院的黄金场次全被《浪浪山小妖怪》等热门电影占据时,他们连选择观看《再见,坏蛋》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就像一位影院经理所说:“排《再见,坏蛋》?一场亏三千,不如放《哪吒 2》重映。” 而吴京则认为:“电影不该分类型,只该分好看与否。” 当曾经创造 56 亿票房神话的创作者,如今却栽在 24 万票房(上映三天票房)的电影上,这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观众抛弃了真诚,还是市场早已失去了发现真诚的能力? 或许在未来,电影行业需要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影院也应该给予更多不同类型电影展示的机会,而创作者们则要更加用心地打磨作品,真正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这样电影市场才能更加繁荣,像《再见,坏蛋》这样的 “悲剧” 才不会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