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泛滥成灾:从网红标签到消费者唾弃,食品行业为何难逃”人格化”陷阱?

从”小众情怀”到”全民嘲讽”:主理人为何突然不香了?

几年前,”主理人”还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词汇。在咖啡馆、烘焙店、零食店甚至小吃摊前,挂着”主理人”招牌的小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消费者一度认为,这些店铺的背后,是一个有故事、有态度、懂生活的”灵魂人物”,他们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短短几年后,”主理人”却成了消费者口中的贬义词。社交平台上,”主理人翻车””主理人割韭菜”的吐槽层出不穷。消费者不再为”主理人”的情怀买单,反而开始质疑:为什么一个卖煎饼果子的也要自称”主理人”?为什么一杯和瑞幸口感差不多的咖啡,价格却贵了好几倍?

从追捧到群嘲,”主理人”的崩塌,折射出食品行业的一场”人格化营销”泡沫。

主理人的”滤镜”是如何碎的?

1. 高价低质,体验拉胯

早期的主理人店铺,凭借独特的装修风格、”小众精选”的产品和老板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消费者愿意为”氛围感”和”情绪价值”支付溢价,哪怕价格比连锁品牌高出一截。

但很快,问题出现了:

  • 价格虚高:一杯普通手冲咖啡卖到40-50元,口感却不如连锁店的15元美式;
  • 服务态度差:店里没客人,老板却要求顾客”预约”;
  • 产品无优势:煎饼果子、烤肠、关东煮……和路边摊一模一样,但价格翻倍。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花高价买的不是”独特体验”,而是”老板的个人表演”时,失望情绪开始蔓延。

2. 门槛太低,谁都能当”主理人”

“主理人”原本是一个专业角色,通常指品牌或项目的核心管理者,需要具备产品能力、管理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但在国内,这个词被严重滥用:

  • 卖咖啡的叫”咖啡主理人”(可能只是学了几个月拉花);
  • 卖煎饼的叫”早餐主理人”(可能只是换了更贵的面粉);
  • 卖零食的叫”零食主理人”(可能只是贴了个网红标签)。

当”主理人”变成一个”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毫无标准的头衔时,消费者自然不再买账。

3. 情绪价值≠产品价值

主理人店铺的核心卖点,往往是”人格化”和”情绪价值”。消费者以为自己是在支持一个”有态度的老板”,但实际上,很多主理人只是把”装X”当成了商业模式——

  • 过度包装个人IP(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哲学金句”,但产品毫无特色);
  • 把消费者当”粉丝”而非顾客(要求顾客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关注产品本身)。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掏的钱更多是买了”老板的人设”,而不是更好的产品时,翻车就是必然的。

主理人崩塌的背后:品牌IP化的陷阱

主理人的流行,本质上是”品牌人格化”的极端表现。在自媒体时代,个人IP确实能带来流量,但IP是一把双刃剑:

  • 如果产品足够好,IP能放大品牌影响力(比如喜茶的聂云宸、钟薛高的林盛);
  • 但如果产品不行,IP只会加速品牌的灭亡(比如某些”网红主理人”翻车后,连店都开不下去)。

问题的核心在于:消费者最终买的不是”人设”,而是产品本身。

  • 当瑞幸把咖啡打到9.9元,主理人咖啡还卖30元,但口感没区别时,消费者自然选择性价比更高的;
  • 当路边摊的煎饼果子5元,主理人煎饼果子15元,但味道一样时,消费者只会觉得被割韭菜。

未来还会不会有真正的”主理人”?

主理人不会消失,但**”假主理人”一定会被淘汰**。未来的主理人,必须回归本质:

  1. 专业能力过硬(比如咖啡主理人真的懂烘焙、拉花、豆子产地;烘焙主理人真的会研发独特配方);
  2. 产品为核心(情绪价值可以加分,但不能替代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3. 定价合理(高价要有高价的理由,而不是靠”人设”硬撑)。

行业壁垒高的领域,更适合真正的”主理人”存在,比如:

  • 精酿啤酒主理人(需要对酿造工艺有深入理解);
  • 高端烘焙主理人(需要独特的配方和工艺);
  • 小众食材供应商(比如专注于某种进口奶酪或肉类的专家)。

结语:消费者不再为”人设”买单,回归产品才是王道

“主理人”的崩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当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愿意为”老板的个人魅力”支付溢价,而是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价格是否合理、服务是否真诚

未来的食品行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假主理人”,而是真正懂产品、懂消费者、能提供差异化价值的品牌和个人

你还会为”主理人”的情怀买单吗? 还是说,你已经受够了那些”又贵又差”的网红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