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力 “餐饮牌”,打造国际美食之都

在当今消费市场的版图中,餐饮消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更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升级的关键力量。近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会见法国索迪斯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苏菲・白龙一行时,明确指出高品质餐饮服务是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表态,让上海加码打 “餐饮牌” 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一直以来都以其多元包容的餐饮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食客。早在《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中,就已将 “打造国际美食之都” 列为重要目标。从数据来看,截至 2024 年底,全球 5 大洲、43 个国家的美食在上海共开出 9793 家餐饮门店,同比上年增长 4.17%,“餐饮第一城” 的名号实至名归。然而,即便有着如此辉煌的成绩,上海的餐饮业也并非一帆风顺。近期,一线城市餐饮业遭遇 “寒潮”,上海也未能幸免。老牌餐厅停业或倒闭的消息时有传出,消费数据也反映出这一严峻形势。今年 1—7 月,上海社消零总额 9551.79 亿元,同比增长 2.5%,低于全国平均线。其中,餐费收入 1141.95 亿元,下降 2.9%,收缩趋势依旧延续。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曹贤忠分析认为,上海中高端餐饮占比相对较高,商务宴请和中高端收入群体消费曾是重要支撑。但随着政策环境变化和商务交流减少,中高端餐饮需求明显萎缩,进而拖累了整体消费市场。面对这一困境,上海积极行动,打出了一系列提振餐饮消费的 “组合拳”。2025 年,上海计划安排 5 亿元市级财政资金在 4 个领域发放服务消费券,其中餐饮方面达到 3.6 亿元,真金白银地刺激消费者走进餐厅。此前印发的《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要促进餐饮消费高质量发展,打造享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食地标,并优化实施餐饮业新开门店、装修补贴等支持政策,从硬件设施和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助力餐饮企业发展。

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上海还在积极引进和培育品牌餐饮企业。以索迪斯集团为例,这家全球最大的餐饮与生活服务供应商之一,早在 1995 年就来华发展,并以上海为中国业务发展总部。如今,上海正欢迎更多像索迪斯这样的世界知名企业,将更多总部功能、优质资源、业务板块放在上海,融入上海商业业态,为本土餐饮业创新发展赋能。在提升餐饮供应链品质保障能级方面,上海也在持续发力。只有保障了食材的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开心。上海深知这一点,不断加强供应链管理,从源头确保餐饮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打造 “舌尖上的国际消费中心” 并非上海一城的目标。北京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进程中,也将汇聚全球餐饮品牌作为努力方向。北京力争到 2025 年,打造 30 条左右 “深夜食堂” 特色餐饮街区,引进 500 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培育约 2.5 万家具备较强数字化营销能力的餐饮商户。这一举措与上海的战略布局既有竞争,也有相互借鉴之处。不同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将促使各地不断优化餐饮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

美食消费具有 “刚需性”“重复性” 和 “广泛性” 的特点,世界著名的消费之都大多也是 “美食之都”。上海加码打 “餐饮牌”,正是看准了这一消费趋势。通过打造国际美食之都,上海不仅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品尝美食,还能带动购物、文化和旅游等其他消费领域的发展,形成消费的乘数效应。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还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各类经营主体在沪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无论是本土餐饮企业的创新升级,还是国际知名餐饮品牌的入驻,都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展望未来,上海的餐饮市场充满机遇与挑战。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餐饮企业的信心将得到提振,消费活力有望进一步释放。上海能否成功打造 “舌尖上的国际消费中心”,成为真正的 “美食之都”,让我们拭目以待。在这个过程中,上海也将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共同推动中国餐饮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