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3元一斤的SUV”——这个看似荒诞的数字,正成为2025年中国车市最真实的注脚。当奇瑞瑞虎3x以不足猪肉的价格”论斤售卖”,当比亚迪、吉利等品牌纷纷加入”斤价竞赛”,这场席卷全行业的价格战已彻底颠覆传统汽车价值体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消费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购车红利,而整个汽车产业链却在利润坍塌的边缘艰难求生。

一、”斤价时代”:从营销噱头到行业常态
2017年野马汽车”20元一斤卖车”的营销表演,曾被视为汽车行业博眼球的经典案例。然而八年后的今天,”按斤计价”已不再是玩笑——自媒体通过叠加置换补贴、报废补贴等政策计算发现,奇瑞瑞虎3x卓越版实际成交价仅3.49万元,按1.6吨整备质量折算,单价低至13.76元/斤,甚至低于同期猪肉零售价(15元/斤)。
这种荒诞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行业失序:
- 政策红利透支:国补退坡后的地方置换补贴成为车企价格战弹药库
- 产能过剩危机:2024年国内汽车产能利用率跌破60%,闲置产能亟需消化
- 电动化转型压力:传统燃油车企业需要现金流支撑新能源赛道投入
“现在卖车就像卖白菜,”某合资品牌区域经理透露,”总部每天盯着竞品报价,我们的定价权完全丧失。”这种恶性循环在10万级市场尤为明显,瑞虎3x、长安欧尚Z6等车型价格降幅普遍超过40%,彻底击穿消费者心理价位底线。
二、产业链崩塌:谁在为低价狂欢买单?
表面上看,消费者用白菜价开上了新车,但整个汽车生态正面临系统性风险:
1. 经销商体系濒临崩溃
某自主品牌4S店投资人算了一笔账:”现在卖一辆车亏损8000元,厂家返利要等三个月,资金链已经撑不住了。”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经销商退网率达12%,创历史新高。
2. 供应链企业生存艰难
“主机厂把成本压力往上游传导,我们的零部件报价每年被迫下调15%。”某汽车线束供应商负责人表示。更严峻的是,价格战导致研发投入被大幅压缩,某上市车企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8%,直接影响下一代产品竞争力。
3. 二手车市场陷入混乱
新车价格腰斩直接冲击二手车残值,某二手车商坦言:”去年收的燃油车今年贬值40%,现在收车都要再三犹豫。”这种价格倒挂现象正在摧毁整个汽车后市场生态。
三、消费者陷阱:低价背后的隐性成本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低价购车并非毫无代价:
- 质量缩水风险: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显示,2024年投诉量前十车型中,7款参与价格战的主力车型存在装配工艺下降问题
- 服务降级隐患:多家车企悄然收紧售后政策,某品牌将免费保养次数从5次减至3次
- 残值损失惨重:以瑞虎3x为例,购车三年后残值率预计不足4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现在买车就像在股市抄底,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更低。”汽车分析师张明指出,价格战的终极受害者往往是最后一波接盘的消费者。
四、破局之道:寻找价格战之外的出路
面对行业困局,头部企业已开始探索新路径:
1. 价值战取代价格战
吉利推出”终身质保+免费充电”服务包,将竞争维度从价格转向服务;比亚迪则通过垂直整合优势保持合理利润空间。
2. 差异化竞争突围
长城汽车聚焦越野细分市场,坦克系列保持价格坚挺的同时销量逆势增长;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技术差异化优势维持高端定价。
3. 出海寻找增量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500万辆,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加速布局欧洲市场,用全球化对冲国内内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表示:”健康的市场需要合理的利润空间,企业应将竞争焦点转向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
结语:
当汽车可以”论斤售卖”,这不仅是价格的崩塌,更是行业价值的迷失。短期来看,消费者享受着史无前例的购车红利;但从长远看,没有利润支撑的创新终将难以为继。或许正如某车企高管所言:”我们正在用今天的利润换取明天的生存空间——但问题是,明天还会有人记得今天的品牌吗?”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中,唯有回归商业本质,才能让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