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封公开信引发的震动:汽车供应链的集体”童年回忆”
六一儿童节当天,浙江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川的一封公开信在汽车圈刷屏。这封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的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汽车产业现状的无奈与呼吁,瞬间点燃了整个行业的情绪。

”五个梦想”直击行业痛点
郭川在信中提出了五个看似简单却直击要害的梦想:
- 停止无序降价:车企不应以损害供应商利益为代价换取短期利润;
- 对等合作: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而非”甲方乙方”的压迫式合作;
- 及时回款:杜绝”长账期+承兑汇票”的变相压榨;
- 透明成本:供应商与车企共同优化成本,而非单方面压价;
- 健康生态:中国汽车产业需要良性竞争,而非”杀鸡取卵”的内卷。
这封信之所以引发轰动,是因为它道出了无数供应商的心声——在价格战的背景下,车企的利润压力正通过供应链层层传导,最终由最弱势的供应商承担。
二、供应链的”冰火两重天”:龙头企业的困境与中小企业的挣扎
1. 孔辉科技的”光环”与”阴影”
作为电控悬架领域的龙头企业,孔辉科技的市场表现令人瞩目:
- 市占率领先:2025年第一季度,其配套量占国内空气悬架市场的35%,配套车企包括理想、岚图、极氪等;
- 技术实力强:成功打破海外垄断,成为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的首家国产供应商;
- 资本青睐:获得联想之星、小米产投等知名机构投资。
然而,即便站在行业巅峰,孔辉科技仍无法逃脱被压榨的命运:
- 车企的”年降”要求:部分车企要求每年降价10%以上,甚至将降本压力转嫁给上游;
- 账期延长:尽管新规禁止超长账期,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拖欠现象;
- 恶意竞价:部分车企通过”最低价中标”策略,迫使供应商不断压缩利润。
2. 中小供应商的”生死存亡”
相比之下,中小供应商的处境更加艰难:
- 议价能力弱:面对车企的压价,几乎无力反抗;
- 资金链紧张:长账期和承兑汇票导致现金流紧张,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
- 生存压力大:在价格战中,中小供应商往往成为最先被淘汰的对象。
三、价格战的”蝴蝶效应”:从车企到供应链的连锁反应
1. 车企的”内卷”逻辑
- 市场压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为争夺份额被迫降价;
- 资本驱动:部分车企为满足资本市场对”高增长”的期待,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
- 成本转嫁:将降本压力传递给供应商,以维持自身利润。
2. 供应链的”崩溃边缘”
- 利润微薄:部分供应商的毛利率已降至个位数,甚至亏损;
- 质量风险:为降低成本,部分供应商可能牺牲产品质量,导致安全隐患;
- 创新停滞:缺乏利润支撑,供应商难以投入研发,影响产业升级。
3. 行业的”恶性循环”
价格战→车企利润下降→压榨供应商→供应链质量下降→产品竞争力减弱→车企利润进一步下降……这一循环正在侵蚀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生态。
四、政策与倡议:行业变革的曙光
1. 新规的”保护伞”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2025年6月1日正式实施:
- 禁止超长账期:大型企业需在60日内付款,违者列入”失信名单”;
- 应收账款融资:允许中小企业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缓解资金压力;
- 司法保护:缩短追偿周期,提高维权效率。
2. 行业的”觉醒”
- 中汽协倡议:呼吁停止内卷和价格战,倡导理性竞争;
- 工信部支持:明确表态反对无序价格战,支持产业健康发展;
- 企业反思:部分车企开始重视供应链健康,调整合作策略。
五、未来展望:如何构建健康的汽车产业生态?
1. 车企的责任
- 理性定价:避免恶性竞争,保持合理利润空间;
- 长期合作:与供应商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而非短期压榨;
- 技术共享:与供应商共同研发,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 供应链的应对
- 技术升级:通过创新提升产品价值,而非单纯依赖降本;
- 联合发声:行业协会可组织供应商联合维权,争取合理权益;
- 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车企的依赖,分散风险。
3. 政策的引导
- 完善法规:进一步规范车企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
- 资金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缓解资金压力;
- 产业规划:引导资源向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倾斜。
六、结语: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郭川的”我有一个梦想”不仅是一封信,更是中国汽车供应链的集体呐喊。在价格战的硝烟中,车企、供应商、政策制定者都需要反思: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不应建立在牺牲供应链健康的基础上。
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言:”没有强大的供应链,就没有强大的汽车产业。” 只有当车企、供应商、政策形成合力,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本文数据来源:孔辉科技财报、中汽协报告、工信部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