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养生领域,运动与长寿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生命在于运动” 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近期一项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前瞻性双胞胎研究,却为这一话题带来了新的视角。
这项研究堪称大规模、长时间追踪研究的典范。研究人员选取了 22,750 名芬兰同性别双胞胎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双胞胎在 1975 年时年龄介于 18 至 50 岁之间。研究时间跨度长达 30 年,从 1975 年开始,通过 1975、1981 和 1990 年三次问卷调查收集运动情况,并计算每日代谢当量(MET 值)来量化运动强度,同时还检测了部分参与者的 DNA 甲基化水平以评估生物年龄。基于这些数据,研究者将受试者分为久坐型、中度活动型、活动型和高度活动型四种长期运动模式。
研究结果令人颇感意外,运动与生物衰老之间呈现出一种 “U 型” 关系。静坐少动组和高度活跃组的参与者生物年龄相对更 “老”,而中度活跃组和活跃组的生物年龄则相对年轻。例如,在调整吸烟、饮酒、教育、BMI 等因素后,高度活跃组的平均生物年龄仍比中度活跃组老 1.2 年,比活跃组老 1.6 年。在死亡率方面,静坐少动组有 38.8% 的人去世,中度活跃组、活跃组和高度活跃组的死亡率分别为 30.8%、29.0% 和 25.4%。不过,当进一步考虑其他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并调整 BMI 后,运动与降低死亡风险的关联被大幅削弱,活跃人群死亡风险降低幅度仅为 7%,且这种保护效应仅在短期随访(1990-2011 年)中稳定存在,长期随访(2012-2020 年)中几乎消失。
这一研究结果似乎颠覆了我们以往对运动与长寿关系的认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研究人员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运动与长寿之间的关联很可能被 “基因” 和 “健康偏好” 所影响。一方面,通过双胞胎对内比较等方法,研究发现运动与长寿之间的关联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遗传倾向和早期共同环境。也就是说,可能是某些基因让一些人既热爱运动又身体健康长寿,而不是运动行为本身直接导致了长寿。另一方面,存在 “反向因果” 的现象。那些因病无法运动的人集中在久坐组,他们在随访早期就去世了,从而造成了 “不运动导致死亡” 的假象。当排除那些在研究开始时就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后,运动与死亡率之间的有利关联被进一步削弱,变得不再显著。
当然,这项研究并不是要否定运动的价值。虽然运动与长寿之间不一定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益处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达到这个最低活动量就能获得大部分健康益处。例如,适度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这些都有助于维护身体的健康状态。而且,运动还能带来心理上的益处,如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等。
此外,其他一些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对运动与长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有研究表明,精英运动员通常比普通人群寿命更长,特别是耐力型运动,如跑步等,可能提供更大的长寿益处。这说明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也可能对寿命产生影响。不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过度追求高强度、大量的运动并不一定是明智之举。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并长期坚持下去。
运动与长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呈 U 型关系的研究结果提醒我们,适度运动才是关键。遗传和基础健康状况在寿命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视运动的价值。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持适度的运动强度,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运动来提升生活质量,延缓衰老过程,为健康长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