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妈妈岗” 成了网络热词。所谓 “妈妈岗”,是指能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 12 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妇女就业的岗位,其工作时间、管理模式相对灵活,方便她们兼顾工作和育儿。
这一就业模式并非新鲜事物,早在 2023 年,广东中山市妇联就联合企业推出 “妈妈岗”,吸引了众多育儿妇女的关注。如今,湖北等地也开始推行 “妈妈岗” 就业模式,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概念的普及。这一现象背后,是全职妈妈群体在就业市场长期面临的困境与挣扎。

全职妈妈再就业,难在哪里?
在搜索引擎输入 “全职妈妈再就业”,相关结果超过 5000 万条。随便打开几个问答页面,满是焦虑与迷茫:“离开职场多年,与社会脱节,该如何重新开始?”“面试时,如何解释多年的职业空白期?”“没有工作经验,招聘软件上的职位都要求有经验,该怎么办?”
有全职妈妈无奈地说:“孩子上幼儿园后,我想找份工作,可面试了几家公司,对方一听我有孩子,还全职了几年,眼神里就透露出犹豫。” 还有人提到:“参加招聘会,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企业招聘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成为全职妈妈并非心甘情愿的选择,而是在家庭与事业的天平上,被迫倾向了家庭。在生育与育儿的关键时期,社会资源的不足和家庭责任的失衡,让她们不得不放弃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庭。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的调查显示,与生育之前相比,一孩母亲就业率下降约 6.6%,二孩母亲则要再降 9.3%。而全职妈妈在家中承担的无酬劳动,其价值常常被忽视。国家统计局 2024 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第三号)》显示,女性在家庭琐事上花费的时间几乎是男性的 2 倍。洗衣、做饭、打扫、带孩子,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占据了全职妈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她们的付出在经济回报上却得不到体现。
在求职时,全职妈妈更是面临重重阻碍。职场对她们存在诸多偏见,认为她们因为生育和育儿,精力被分散,工作效率会降低,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而且,职业空白期让她们在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新上落后于职场同龄人,这使得她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许多全职妈妈即使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也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妈妈岗”,是解药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妈妈岗” 的出现,给全职妈妈们带来了一丝希望。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妈妈岗” 确实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在工作时间上,多数 “妈妈岗” 实行弹性工作制,像湖北的一些企业,工作时间从早上 8 点到下午 4 点半,刚好避开了孩子上下学的时间,方便妈妈们接送。在管理模式上,也相对宽松,请假更加便捷,妈妈们不用担心因为孩子突发状况而耽误工作。在广东中山市的一些企业,“妈妈岗” 员工请假时,有 “全能工” 顶上,保证生产线正常运作。
对于企业来说,“妈妈岗” 也并非无利可图。据企业反馈,“妈妈岗” 员工表现出更强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人员流失率低。她们因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工作更加努力,细心程度、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甚至高于普工。
但 “妈妈岗” 也并非完美无缺。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薪资待遇。由于工作时间相对较短,且工作灵活性高,“妈妈岗” 的工资普遍不高。一些全职妈妈表示,虽然有了工作,但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的开支,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从职业发展来看,“妈妈岗” 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基础服务岗位,如工厂流水线、餐饮服务、家政保洁等,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低,晋升空间有限。对于原本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的全职妈妈来说,在 “妈妈岗” 工作,很难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打破困境,路在何方?
“妈妈岗” 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它的出现,至少让全职妈妈群体的就业困境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要真正打破这一困境,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对于政府来说,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是关键。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设立 “妈妈岗” 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全职妈妈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帮助她们提升就业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道路。
在社会层面,要转变观念,摒弃对全职妈妈的偏见,认识到她们在家庭中的付出同样具有价值。同时,要加大托育服务的投入,增加托育机构的数量,提高托育服务的质量,降低托育成本,让更多的家庭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托育服务,减轻全职妈妈的育儿压力,为她们重返职场创造条件。
而企业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招聘和用人上更加公平、包容,给予全职妈妈平等的竞争机会。可以针对全职妈妈的需求,设计更加灵活多样的工作模式,不仅仅局限于 “妈妈岗”,还可以探索远程办公、兼职工作等形式,让她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
全职妈妈群体的就业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妈妈岗” 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切入点。要真正实现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友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