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的杭州西湖畔,银泰百货中心一层新晋网红打卡点——”拾㧚耍·SCHWASUA”面包店内,消费者络绎不绝。这家由火锅巨头海底捞孵化的烘焙品牌,正以”高性价比”的标签试图在江浙沪激烈的烘焙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然而,当海底捞的光环逐渐褪去,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红石榴计划”最新成员,能否真正扛住市场的考验?

一、火锅巨头的”跨界焦虑”:从火锅到面包的艰难转型
海底捞的转型并非偶然。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自营餐厅减少19家,客单价连续下滑至97.5元,整体营收与净利润增长陷入个位数困境。在经历”啄木鸟计划”的调整后,海底捞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红石榴计划”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孵化多元化餐饮品牌,突破火锅业务的增长天花板。
然而,烘焙行业的竞争远比火锅更为残酷。中国烘焙市场正呈现”哑铃型”发展格局——高端精品与极致低价模式同步崛起,中间地带品牌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拾㧚耍定位”高性价比”,但实际价格体系却与宣传存在差距:价格低于十元的产品仅占全部商品的1/4不到,主流商品集中在13-18元区间,甚至存在多款20元以上的产品。这种”概念大于实际”的定价策略,让拾㧚耍难以真正打破”面包刺客”的标签。
二、烘焙赛道的”两极分化”:拾㧚耍的定位困境
在烘焙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拾㧚耍的定位显得颇为尴尬。一方面,高端精品烘焙品牌如UH祐禾、DRUNKBAKER凭借”手工制作+设计美学”的组合策略,以人均30-60元的定价攻占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另一方面,低价模式如”十豆川”等品牌以1元面包店、3元面包店的形态席卷三、四线城市,月均店销可达30万元。
相比之下,拾㧚耍既想兼顾”网红”效应,又试图维持”平价”定位,这种”南辕北辙”的策略使其在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面临双重压力。从店铺成本来看,拾㧚耍的店面位置和装修成本远高于平价品牌,难以在人工和租金上实现极致压缩;从产品线来看,主打的海盐卷等基础产品缺乏特色与技术壁垒,容易被低价竞品取代。当消费者的新鲜感消退,复购率下降,经营将更加严峻。
三、”红石榴计划”的”赛马式创业”:海底捞的多元化赌局
“红石榴计划”是海底捞对内部创新创业的又一次尝试。自2012年推出首个子品牌”U鼎冒菜”以来,海底捞在子品牌拓展方面不断探索,但多数品牌寿命不长。2024年,海底捞正式提出”红石榴计划”,子品牌孵化加速落地,截至2024年底,已孵化13个子品牌,覆盖烤肉、炸鸡、中式快餐、麻辣烫等多个品类。
为了提高子品牌的”存活率”,海底捞配备了更完善的机制,包括创业机制、产品创新、供应链保障、运营协同、营销支持五大方向的全面支持。创业委员会承担类似风投的角色,评估新项目的可行性,并设定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的综合复盘机制。然而,这种”赛马式创业”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
- 资源分配问题:主品牌海底捞火锅仍需输血,在翻台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副牌分流管理将分散企业精力。
- 服务溢价模式难以复制:火锅的服务溢价模式在烤肉、烘焙等品类中难以复制,导致部分子品牌效率低下。
- 供应链优势的边际递减:烘焙原料与海底捞供应链协同度低,规模不足时反而容易成为负担。
四、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能否穿越周期波动?
拾㧚耍的低价策略能否长久?烘焙行业的竞争终究是”效率与体验的平衡”。无论高端精品还是平价基础款,都需要在保证产品品质的情况下,提升供应链水平,同时链接消费者情感,才能穿越周期波动。
然而,拾㧚耍目前的产品线缺乏创新,除了杭州限定的龙井面包,整体产品线上缺乏门店创新产品。如果只能依靠基础款和跟风推出产品,很容易被卷低价的”工厂面包”取代。当消费者的热情消退,复购率下降,经营将更加严峻。
五、结语:海底捞的”多籽多福”愿景能否实现?
“红石榴计划”寓意”多籽多福”,这是海底捞对内部创新创业的期许。然而,在主品牌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海底捞的多元化尝试能否成功仍存疑问。烘焙行业的竞争激烈,拾㧚耍的低价策略与定位困境使其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海底捞的”红石榴计划”是一场”赛马式创业”实验,但这场实验能否真正实现”多籽多福”的愿景,仍需时间给出答案。在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海底捞需要找到真正的增长引擎,而不仅仅是依靠”跨界”和”低价”来破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