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明珠接班人”到悄然离职:王自如揭秘格力两年沉浮录——独家对话:工资缩水、体系重塑与”无冕副总裁”的抉择


一、直播首度回应离职内幕:工资条揭开现实与预期的鸿沟

6月8日晚间,科技圈知名人士王自如在直播中罕见谈及两年前加盟格力电器的始末,首次正面回应外界对其”闪电离职”的猜测。面对”是否因得罪人被架空”的传闻,他笑着摇头:”我和团队关系非常好,改革方案是集体决策的结果。”

转折点出现在一次偶然的财务沟通后。”以前从不看工资条,那次财务同事主动问我要不要补发,我才发现实际收入只有之前公司的几分之一。”王自如坦言,这一发现成为他重新审视职业规划的关键节点。据公开资料,格力副总裁年薪普遍在百万元以上,而作为”核心项目负责人”的他,薪资水平与职级严重倒挂。


二、两年重构格力渠道体系:一场未被公开承认的变革

尽管身份未获格力官方正式确认,王自如在直播中透露了自己主导的”秘密项目”——全面重塑格力销售体系。”我们用了两年时间,从销售端到仓储物流彻底重构流程。”他举例称,曾将某区域经销商层级从五级压缩至两级,直接触达终端门店,这一动作曾引发内部激烈争论。

“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因为不知道项目能持续多久。”王自如回忆道,其团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无休的记录,甚至自行垫付资金推进试点改革。这种高强度投入换来了肉眼可见的效率提升:某试点省份库存周转率提高40%,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始终未能获得与贡献匹配的职级认可。


三、”无冕副总裁”的尴尬:权力真空下的职业困境

尽管被外界视为董明珠接班人热门人选,王自如在格力内部却面临微妙处境。”公司认为项目需要低调推进,所以没有公开任命。”这种模糊定位导致他在决策时屡遭掣肘——财务审批需跨多部门签字,人事任免无话语权,甚至部分改革措施因触碰既得利益者而被迫妥协。

“最困难的是平衡创新与守成。”他透露,曾提出将线上直播模式引入线下经销商体系,却遭到传统渠道商强烈反对。”他们担心冲击现有利益格局,而公司选择了折中方案。”这种妥协最终让王自如意识到,真正的变革需要更高层级的支持,而非仅靠个人努力。


四、离开后的反思:理想主义者的现实课题

谈及离职决定,王自如罕见地流露出疲惫:”当你发现自己的价值被系统性低估时,继续留下只会消耗热情。”他否认外界关于”与董明珠理念不合”的说法,但承认在格力的经历重塑了自己的商业认知:”以前觉得技术改变世界,现在明白组织变革比技术创新更难。”

目前,王自如已将重心转向智能制造领域投资,其新成立的基金专注工业机器人和供应链数字化。对于格力,他仍保持尊重:”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热血的两年,只是理想需要找到更合适的土壤。”


结语: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王自如的离职折射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普遍困境——当职业经理人的创新冲动遭遇企业固有机制的阻力,最终往往是双输结局。值得玩味的是,他在直播中特别强调”工资条事件”并非抱怨,而是希望警示创业者:”永远不要低估财务健康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这场持续两年的格力争夺战,最终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收场:没有公开声明,没有交接仪式,只有一个工程师用工资条丈量出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而对于格力而言,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位改革者,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契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