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寒门救星”到“知识付费顶流”:张雪峰的商业逻辑
去年高考季,张雪峰直播间推出的高价志愿填报服务(11999元/17999元两档)2万个名额被抢购一空,缔造“3小时赚2亿”的神话。今年服务涨价后依然秒罄,折射出高考志愿咨询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这一现象背后,是家长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焦虑,以及高考志愿填报复杂度飙升催生的商业机会。
二、志愿填报的“军备竞赛”:从估分到动态排名的十年剧变
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机制经历了两次关键转折:
- 从估分到知分(1995年后):降低掉档风险,但削弱了“搏一搏”的投机空间。
- 从梯度志愿到平行志愿(2008年后):进一步减少风险,却让填报策略从“博弈”转向“信息战”。
新高考改革后,“专业(类)+院校”或“院校专业组”模式导致可填志愿数量激增(如辽宁112个、四川270个),叠加专业权重超越学校、就业市场信息差扩大,志愿填报从“技术活”升级为“系统性工程”。
三、张雪峰的“安慰剂效应”: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需求
家长愿意为张雪峰的服务买单,本质是购买“确定性”——即使效果未知,但能缓解“选错专业毁一生”的焦虑。这种心理类似烧香拜佛,本质是消除不确定性的心理补偿。
四、人才的定价权:产业周期碾压个人选择
张雪峰曾力荐土木工程,却因行业寒冬被群嘲;张一鸣错选生物系却因转专业成为互联网大佬。这些案例揭示:
- 专业热度滞后于产业:计算机从“红牌专业”到高薪行业的逆袭,印证了市场变化的不可预测性。
- 行业周期决定薪资:金融、材料等专业的就业起伏,取决于政策与资本风向。
- 企业定价逻辑:高薪岗位集中在两类企业——长期盈利巨头(如互联网大厂)或新兴赛道(如新能源)。
五、焦虑的解药:1300家咨询公司的暴利与局限
高考志愿咨询企业毛利率超70%(如旭德教育78.3%、百年育才89.3%),但服务效果需四年验证,本质是“一锤子买卖”。从业者资质参差(部分可能曾是保险销售),信息筛选能力存疑,却因需求旺盛持续扩张。
六、阶层流动的隐喻:张雪峰给女儿的“兜底方案”
张雪峰为女儿规划“混本科+进银行”,因其家族已拥有两家存款过亿企业。这一细节暴露了志愿咨询的终极悖论:
- 资源决定上限:普通人依赖志愿填报“搏出路”,而权贵早已锁定赛道。
- 系统性的阶层固化:高考仍是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但后续的就业、婚恋、创业等关卡,资源权重远超个人努力。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繁荣,本质是社会转型期集体焦虑的缩影。当产业迭代加速、信息差扩大,普通人只能依赖“专家”缓解无力感。但真正的解药或许在于:
- 降低对单一选择的执念:人生是多变量博弈,专业和学校仅是起点。
- 提升信息检索能力:家长和学生需主动研究行业趋势,而非被动接受建议。
- 接受不确定性的常态:从“搏名校”到“搏适应力”,或许是更务实的生存策略。
张雪峰现象终将消退,但人们对“确定性”的追逐不会停止——因为在这个时代,焦虑本身就是一门永不落幕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