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显卡” 到 “算力核心”:GPU 如何重塑科技版图

在科技的浩瀚星空中,GPU(图形处理器)宛如一颗耀眼的超新星,其光芒不仅照亮了图形渲染的天地,更在通用计算、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回首 GPU 的发展历程,那是一部充满创新与突破的传奇史诗,每一个阶段都镌刻着科技进步的深深印记。

image

萌芽之初:图形显示的蹒跚起步

故事要追溯到遥远的 1981 年,IBM 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IBM5150,它搭载的黑白显示适配器(MDA)和彩色图形适配器(CGA),成为图形显示控制器的雏形。彼时,图形图像的运算重担完全压在 CPU 的肩头,图形卡仅承担着将运算结果显示出来的简单任务。就如同早期的驿站马车,只是负责将货物从一处运送到另一处,而货物的加工制作则在别处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1991 年 S3 Graphics 推出的 “S3 86C911”,宛如一阵春风,开启了 2D 图形硬件加速的新时代。它能够进行字符、基本 2D 图元和矩形的绘制,让图形显示有了初步的 “加速引擎”。到了 1995 年,2D 加速功能已如同雨后春笋般,几乎在所有显卡上普及,2D 图形接口 GDI、DirectFB 等也相继诞生,并延续至今,构建起了图形显示的基础框架。

崭露头角:3D 加速时代的开启

1994 年,3DLabs 发布的 Glint300SX 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成为第一颗用于 PC 的 3D 图形加速芯片,它支持高氏着色、深度缓冲、抗锯齿、Alpha 混合等特性,为显卡的 3D 加速时代拉开了大幕。但这个时期的显卡,如同早期的航海船只,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标准,加速功能也参差不齐。

直到 1999 年,NVIDIA 公司发布的 GeForce256 横空出世,这是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它首次提出了 GPU 的概念。GeForce256 整合了硬件变换和光照(T&L)、立方环境材质贴图和顶点混合、纹理压缩和凹凸映射贴图、双重纹理四像素 256 位渲染引擎等先进技术,并且兼容 DirectX 和 OpenGL。其中,硬件 T&L 的引入,极大地减轻了 CPU 的负担,就像是为图形运算这列火车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引擎,使其能够高速驰骋。GPU 的概念由此正式确立,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变革之路:从固定管线到统一渲染架构

2001 年微软发布 DirectX 8,提出了渲染单元模式(shader model)的概念,并引入了顶点着色器和像素着色器,从此 GPU 进入了 shader 时代,硬件 T&L 逐渐被淘汰,固定管线架构成为这一时期 GPU 的标志。但固定管线架构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顶点着色器和像素着色器资源常常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直到微软推出 DirectX 10,带来了统一渲染着色器(unified shader),每一个 shader 都可以处理顶点和像素,避免了固定管线中的资源分配困境,大幅提高了 GPU 的利用率。第一款采用统一渲染架构的 GPU 是 ATI 在 2005 年与微软合作的游戏主机 XBOX 360 上采用的 Xenos,而真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则是 NVIDIA 在 2006 年发布的 GeForce 8800 GTX(核心代号 G80),它成为第一款采用统一渲染架构的桌面 GPU,其架构对后续数代产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GPU 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跨界拓展:通用计算领域的新贵

与 G80 一同发布的,还有著名的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它如同一条神奇的纽带,将 NVIDIA GPU 的运算能力拓展到并行计算领域。起初,CUDA 只是 GPU 的 “副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潜力逐渐被挖掘出来。2011 年 TESLA GPU 计算卡发布,标志着 NVIDIA 正式将用于计算的 GPU 产品线独立出来。凭借在架构上的独特优势,GPU 在通用计算及超级计算机领域迅速崛起,逐渐取代 CPU 成为主角。在超级计算机 Summit 中,大量的 Nvidia Volta V100 GPU 计算卡成为其强大运算能力的核心支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药物筛选工作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计算速度,将原本需要数年甚至数月的工作缩短至数天,让人们深刻见识到了 GPU 在通用计算领域的巨大威力。

持续创新:光线追踪与 AI 的新征程

在图形渲染领域,NVIDIA 在 2018 年发布的 RTX 2080 GPU 采用 Turing 架构,集成了 68 个独立的 RT (ray tracing) Core,用于光线追踪。光线追踪技术能够对光线进行更加逼真的模拟,为游戏、电影等追求逼真光影效果的应用带来了电影级画质的实时渲染,使视觉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此,图形渲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光栅图形处理方式,开启了新的发展方向。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GPU 凭借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成为深度学习等 AI 任务的核心算力支撑。从图像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从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GPU 无处不在,推动着 AI 技术不断向前迈进。在 AI 领域,英伟达凭借长期构建的 CUDA 软件生态系统,占据了主导地位。CUDA 被广泛集成到各类开发工具、AI 框架以及专业应用中,无论是深度学习领域的 TensorFlow 和 PyTorch,还是游戏引擎中的 Unreal Engine 和 Unity,都对 CUDA 进行了深度优化和支持,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壁垒。

如今,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上,GPU 市场呈现出英伟达一家独大的局面。根据 Jon Peddie Research 的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英伟达在专用桌面显卡市场份额飙升至历史性的 92%。尽管 AMD 在最新的 Radeon 显卡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在光线追踪性能和画质提升方面追上了英伟达,部分产品在显存方面更具优势,但在市场份额上仍与英伟达存在巨大差距。英特尔在 GPU 市场则几乎寸步难行。

展望未来,GPU 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如英伟达即将推出的 Blackwell 架构 GPU 预计将使用更先进的 3nm 甚至 2nm 工艺,将进一步提升性能。在应用领域,除了现有的图形渲染、通用计算和 AI 领域,GPU 还将在更多新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量子计算模拟、元宇宙构建等。它将继续以强大的算力为核心,推动科技不断创新,重塑未来的科技版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变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