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级爆单:3000杯排队与400杯/小时的产能密码
6月28日,贵阳茶饮品牌“去茶山”杭州首店开业,社交平台瞬间被“排队盛况”刷屏。网友晒图显示,当日线上排队量突破3000杯,而门店仅有8个堂食座位,大量消费者只能外带。这一场景与此前茶颜悦色、阿嬷手作等品牌的新城首店效应高度相似,但去茶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设截单上限”的爆单机制——小程序开放数千单预约,消费者可自由选择时间取餐,最终单小时出杯量达400杯,远超行业平均的200-300杯水平。

产能秘诀拆解:
- 人力密集投入:50平米门店配置18名员工(7人制茶、4人打包、3人取餐、2人机动等),以高人工成本支撑峰值效率。
- 简化SKU:主打预调水果原浆产品(如芭乐生椰抹茶),减少鲜果切配环节,培训周期短、出品快。
- 预点单模式:消费者提前下单,到店即取,避免现场排队拥堵,提升整体流转效率。
二、地方茶饮的“贵州叙事”:特色食材与场景体验
去茶山的核心卖点在于“贵州原产特色”——铜仁抹茶、刺梨气泡水、干酪普洱奶茶等产品均以地域食材为标签。门店装修采用黑灰+原木风格,模拟“山野”氛围,并售卖贵州零食(如波波糖、刺梨干),强化“在地文化”体验。这一策略与茶颜悦色(湖南)、茶话弄(陕西)的路径相似,试图通过地域符号建立品牌差异化。
然而,消费者评价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青睐抹茶的醇厚和气泡饮的创新,但也有用户认为刺梨口味小众、接受度低。这反映出地方茶饮的普遍困境——特色食材能否突破地域口味壁垒,成为全国性爆款?
三、首店红利与长期挑战: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型难题
去茶山的爆单现象并非孤例。此前,上海红茶公司、阿嬷手作等品牌在杭州首店均上演类似剧情,但热度往往随时间消退。茶咖观察发现,去茶山在重庆、贵阳等地的门店已无需排队,说明首店效应难以持续。
品牌应对策略:
- 谨慎扩张:目前仅入驻一线/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如杭州中心、上海新天地),避免盲目下沉。
- 平衡效率与体验:虽然“不截单”模式承接了流量,但牺牲了即时消费体验(如早下单晚取餐),可能影响复购率。
- 产品迭代压力:需持续开发高记忆点单品,避免消费者因“尝鲜”消退而流失。
四、行业反思:新茶饮的“效率内卷”与价值回归
去茶山的案例折射出新茶饮行业的两大趋势:
- 供应链与标准化之争:通过预制原料、简化制作流程提升产能,但可能牺牲产品差异化。
- 体验经济 vs. 即时需求:预点单模式适合快节奏城市生活,但传统“现制现喝”的茶饮文化是否被稀释?
当前行业面临价格下探(10元带竞争)、客单价下滑的压力,去茶山能否依靠贵州故事和效率优势突围,仍需观察其后续产品创新与用户运营能力。
结语
去茶山的杭州首秀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效率秀”,但其长期价值取决于能否将“地方特色”转化为真正的品牌壁垒。在资本与流量退潮后,新茶饮的下半场或许属于那些既能跑通供应链,又能讲好文化故事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