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遇”短伏年”来袭!中医专家紧急提醒:冬病夏治要”抢时间+强祛湿” 这四类人最危险


一、30天”压缩版”三伏天登场 湿热交加暗藏健康危机

2025年的三伏天仅持续30天,成为近十年来最短的”伏年”。浙江省中山医院院长、浙江省名中医林咸明指出:”伏天缩短意味着人体阳气升发和固护的时间窗口急剧压缩,而今年湿热交织的程度更甚往年,寒邪容易趁虚侵袭人体。”

针灸科主任韩德雄进一步解释:”湿热环境会加速消耗人体气血,导致疲劳、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若此时调养不当,湿邪可能长期滞留体内,为冬季咳喘、关节疼痛等’冬病’埋下隐患。”数据显示,近三年夏季因湿热引发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患者数量年均增长12%,今年或迎高峰。


二、四类高危人群需警惕 专家划出”防护重点”

根据临床观察,以下人群在短伏年面临更高健康风险:

  1. 阳虚体质者:常年手脚冰凉、怕冷,易腹泻;
  2. 痰湿/湿热体质者:舌苔厚腻、面部油光、易疲劳;
  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4.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冠心病人群易因湿热诱发不适。

“这类人群需在伏天进行密集干预。”韩德雄建议,慢性病患者可每周进行2 – 3次中医调理,如艾灸、拔罐等,以增强阳气、排出湿邪。


三、冬病夏治”抢时间”攻略:艾灸频率加倍+饮食祛湿

面对伏天缩短的挑战,浙江省中山医院推出”短伏应对方案”:

1. 艾灸调整:从”每伏3次”到”隔日1次”

传统冬病夏治艾灸为每伏治疗3次,今年专家建议改为隔日灸(约15次),通过高频次刺激穴位提升疗效。”高频率艾灸能集中祛邪扶正,弥补时间不足。”周传龙主任提醒,阴虚火旺、皮肤过敏者禁用,需经中医师辨证后制定方案。

2. 饮食祛湿:薏米赤小豆成”伏天标配”

专家推荐每日饮用薏米赤小豆粥,搭配冬瓜、绿豆汤等清热利湿食材。同时避免空调直吹颈背,午间(11:00 – 13:00)小憩20分钟以养心气。”湿热环境下,护住脾胃阳气是关键。”韩德雄强调。


四、真实案例:类风湿患者坚持”夏治”20年 冬季关节不再疼痛

中学教师杨阿姨患类风湿关节炎20余年,通过连续多年冬病夏治(针药结合+艾灸),今年复查指标全部正常。”夏天是治疗的黄金期,现在关节肿痛基本消失,冬天也能正常活动了。”她的经历印证了”冬病夏治”的科学性。


五、专家提醒:盲目跟风可能伤身 这些误区要避开

  1. 误区一:”三伏贴人人适用”。实际上,皮肤破损、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
  2. 误区二:”艾灸越烫越好”。过烫易导致烫伤,需以温热舒适为度。
  3. 误区三:”只靠治疗不用调养”。专家强调,饮食、作息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林咸明院长呼吁:”冬病夏治是系统工程,需个性化方案。建议提前到医院评估体质,避免自行跟风操作。”


结语
2025年短伏年为健康防护带来新挑战,但也是”冬病夏治”的关键窗口期。抓住30天黄金时间,科学祛湿、护阳,或能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专家提醒,如有慢性病或特殊体质,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制定专属调养计划。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