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领域的版图中,中成药行业曾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广泛的受众基础,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这片看似稳固的领地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人们的目光还聚焦在集采对中成药行业的影响时,实则一场更为复杂、多元的变革风暴正席卷而来,其带来的挑战远不止于集采。

近期,一份名为《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的文件在业内激起千层浪。这份由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发布的文件,将矛头直指各省中成药高价问题,明确要求各地医保部门引导企业主动规范价格。据文件披露,全国挂网的中成药多达 8.8 万余种,在部分省份,个别中成药的日均治疗费用竟达到当地同种药品最低日均治疗费用的 5 倍以上。此次整治重点锁定为日均治疗费用价差大于 10 倍,且挂网价高于 100 元的中成药。内蒙古率先响应,7 月 11 日,自治区医保局发布通知,将板蓝根颗粒列入价格治理重点对象,要求企业按照 “中成药日治疗费用不高于 5 元” 的原则调价。从公示的 134 个品规来看,绝大多数板蓝根颗粒都将面临价格调整。对于不调价且药价高于最低价 3 倍、5 倍的药品,内蒙古医保局将分别纳入黄标、红标管理。
内蒙古的行动并非个例。各地药品高价预警中,中成药频繁 “上榜”。今年以来,江苏省医保局已披露 22 批药品预警,涉及大量中成药品种,如六味地黄丸、护肝片、四神丸、银翘解毒颗粒、生脉饮等,众多知名中成药企业均有品种被提及。曾几何时,由于中成药一致性评价难度较大,业界普遍认为集采对其影响有限,行业也因此享受了一段较长时间的 “安逸时光”。但近几年,集采的大刀频频落下,从最初的温和降幅逐渐变得愈发猛烈,在第三批中成药全国集采中,甚至出现了像化药一样降价 90% 中选的情况。如今,价格预警接踵而至,江苏省医保局将高于同品种挂网价 10 倍以上的品种标注为红三星,直接暂停交易;药价在 2 倍至 10 倍以内的企业则会被约谈。今年 6 月底,苏州市医保局更是将医保药品挂网价和医保支付挂钩,中成药首当其冲,被标注为红色价格预警且当地无支付标准的品种,医保基金不予支付。从集采到价格整治,中成药行业的价格优势已荡然无存。
然而,价格并非影响行业发展的唯一 “拦路虎”。自去年以来,在居民消费走弱、医保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中成药赖以生存的院外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动。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中成药销售额回落至 1266 亿元,下降了 2.08%,仅补气补血类、五官科用药、肿瘤、皮肤科 4 个大类销售额实现正增长。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中成药企业在 2024 年遭遇业绩滑坡。康缘药业、健民集团、步长制药、葵花药业等老牌中成药企业均面临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局面,且今年仍未出现明显恢复迹象。2025 年上半年,葵花药业仍在消化库存,公司扣非净利润预计下滑 88% 到 91%,从去年同期 4.5 亿元降至最高不过 5500 万元。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中成药行业已步入全面调整期。近一年来,行业内收购、合并事件不断涌现,不少企业还投身化药和创新药领域。但中药与生物药、化药在研发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入局创新药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研发资金风险。截至目前,中药企业跨界生物药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
中成药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除了要应对集采与价格整治带来的短期冲击,还需在消费市场变化、业绩下滑以及转型风险等长期挑战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未来,行业集中度或许会进一步提升,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品牌优势以及创新研发实力的企业有望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而那些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适应新环境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中成药行业的这场 “寒冬”,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应变能力,更是整个行业的韧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