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量刺客”频现!罗森等便利店被曝虚标卡路里,消费者健康权益谁来守护?

一、精打细算仍发胖?网友质疑便利店热量虚标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通过计算热量控制体重。然而,不少人在严格遵循热量表饮食后,却发现体重不降反升,甚至调侃”越吃越胖”。这一现象引发广泛讨论,而罗森、盒马、7-11等连锁便利店成为舆论焦点。

以罗森经典款全麦三明治为例,其标注热量约195大卡,但网友通过配料分析发现,仅两片全麦面包的热量就接近180大卡,加上鸡蛋、沙拉酱等配料,实际热量可能高达300大卡。类似情况还出现在罗森的面包、烤冷面等产品上,部分网友甚至发现商家存在”反向虚标重量”现象——产品实际克重比标注多出50%,进一步加剧热量摄入误差。

盒马和7-11也未能幸免。盒马一款芋泥奶贝蛋糕标注热量约90大卡,但网友认为其奶油和糖分含量高,真实热量可能接近150大卡;7-11一款炒面标注每百克仅50大卡,远低于同类产品,被质疑”少写了一个1″。

二、热量虚标背后:商家的”隐形陷阱”

为何商家要虚标热量?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当前全民健康管理和体重管理趋势密切相关。去年,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消费者选择低热量食品。部分商家可能利用消费者对低热量的信任,通过虚标数据吸引购买,尤其是高糖、高脂但标注”健康”的产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食品能量值允许误差范围≤120%标示值。这意味着,即使商家虚标热量,只要不超过标注值的1.2倍,仍属合规。但这一”误差空间”可能被部分企业滥用,导致消费者长期摄入过量热量而不自知。

三、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谁来监管”热量刺客”?

热量虚标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危害健康。长期摄入过量热量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问题。而商家的”隐形陷阱”让消费者陷入”越努力越胖”的困境,进一步加剧健康焦虑。

目前,我国对食品标签的监管仍以企业自律为主,市场监管部门抽检频率有限。部分消费者呼吁加强监管,要求商家公开检测报告,或引入第三方机构核查热量数据。此外,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避免完全依赖标注数据,可通过多品牌对比、参考真实测评等方式更准确评估食物热量。

四、行业反思: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

“热量刺客”现象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健康消费浪潮中的投机心态。短期来看,虚标热量可能提升销量,但长期必然损害品牌信誉。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市场对透明化、真实化的需求只会更高。

未来,监管部门需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虚假标注行为;企业应强化自律,确保数据真实;消费者也需提高辨别能力,避免被”低热量”标签误导。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健康饮食真正成为可能,而非陷入”热量陷阱”。

结语
当”管住嘴”变成”算错嘴”,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谁来保障?罗森等便利店的热量争议,不仅是商业诚信问题,更是对全民健康管理的考验。唯有建立更严格的监管体系,才能让”健康食品”名副其实,让消费者不再为”热量刺客”买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