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 “眼” 伤:当紫外线悄悄灼伤你的眼球,这些信号千万别忽视

七月的海边,午后的阳光把沙滩烤得滚烫。25 岁的林夏摘下墨镜,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 —— 为了拍一张 “无墨镜氛围感” 的朋友圈照片,她在烈日下仰头眯了半分钟。当晚回到民宿,她突然发现眼睛像被撒了把沙子,又红又痛,眼泪止不住地流,连手机屏幕的光都觉得刺眼。“以为是进了沙子,结果医生说,是眼睛被晒伤了。”

这个夏天,类似的 “眼伤” 案例正在悄悄增多。当我们忙着给皮肤涂防晒霜时,往往忘了:眼球这个更娇嫩的器官,同样会被紫外线 “晒伤”,甚至可能留下长期隐患。

一、“眼睛像进了玻璃碎片”:光性角膜炎的突袭

“我睁不开眼睛,感觉就像有玻璃碎片在里面。”2018 年,美国女演员贝茜・菲利普斯在户外拍摄后,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 “眼痛暴击”。她本想硬扛到天亮,却在半夜被剧痛逼去急诊,最终确诊为光性角膜炎—— 一种因紫外线灼伤角膜和结膜引发的急性炎症。

这种 “眼球表面晒伤” 的本质,是紫外线穿透眼球表面,损伤了角膜上皮细胞。就像皮肤晒伤后会红肿脱皮,角膜上皮受损后,会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眼睛发红、肿胀、流泪,同时伴随难以忍受的异物感,仿佛有砂砾或玻璃碎片摩擦眼球。更严重时,患者会畏光到无法睁眼,甚至短暂视力模糊,少数人还会出现头痛、眼睑抽搐,极端情况下可能暂时失明。

光性角膜炎的 “潜伏性” 常常让人掉以轻心。症状通常在紫外线暴露后 6-12 小时才发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白天在户外玩得尽兴,晚上才突然 “中招”。比如滑雪者在雪地待一天,睡前眼睛还好好的,半夜却痛得无法入睡 —— 这就是俗称的 “雪盲症”,因冰雪反射的紫外线强度比直射阳光高 50% 以上,极易灼伤角膜。

除了阳光和反射光,生活中隐藏的紫外线 “杀手” 还有很多:

  • 美甲店的紫外线灯:频繁做美甲的人,若长时间盯着灯光,可能累积损伤;
  • 美黑舱:密闭空间内的强紫外线,会无差别照射眼球;
  • 焊接电弧:即使是在旁围观,未戴护目镜也可能被 “电光” 灼伤,引发 “电光性眼炎”;
  • 紫外线消毒灯:误开或近距离接触,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导致角膜损伤。

好在,光性角膜炎属于急性损伤,只要及时脱离紫外线环境,多数人在 1-3 天内会自行恢复。应急处理时,可闭眼休息、用人工泪液滋润眼球,或用冷敷缓解肿胀,但如果眼痛超过 48 小时,或出现视力骤降,必须立刻就医 —— 严重的角膜损伤可能继发感染,甚至影响视力。

二、从 “小凸起” 到 “遮视线”:翼状胬肉的慢性侵袭

如果说光性角膜炎是紫外线的 “急性攻击”,那么翼状胬肉就是它的 “慢性陷阱”。这种眼白上长出的三角形增生物,因形似昆虫翅膀而得名,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 9.9%,且在紫外线强烈的高原、沿海地区更为常见。

冲浪爱好者阿凯就曾被它困扰。“刚开始眼白内侧有点红,以为是结膜炎,滴了眼药水也没好。后来那个‘小肉条’慢慢往黑眼珠上爬,看东西开始模糊。” 医生告诉他,这是 “冲浪者之眼”—— 长期在海面活动的人,不仅要承受阳光直射,还要面对水面反射的紫外线(强度比沙滩高 20%-30%),再加上海风裹挟的沙粒刺激,结膜组织在反复损伤 – 修复中逐渐增生,最终形成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的可怕之处在于 “悄无声息的扩张”。初期可能只是眼白上一点微红的凸起,几乎无症状;但随着它向角膜(黑眼珠)蔓延,会逐渐遮挡瞳孔,导致视力下降。更麻烦的是,它还可能引起眼睛反复发红、干涩、异物感,甚至因牵拉角膜导致散光。

虽然手术可以切除胬肉,但复发率高达 10%-30%。因此,预防远比治疗重要。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如农民、建筑工人)、经常接触紫外线的从业者(如摄影师、滑雪教练),以及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都需格外警惕 —— 减少紫外线暴露,是避免结膜组织 “失控生长” 的关键。

三、紫外线的 “全面打击”:眼睛各部位都可能受伤

角膜和结膜的损伤只是冰山一角。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是 “全方位” 的,从外到内,从短期到长期,几乎无一幸免:

  • 眼睑:长期暴露可能引发皮肤癌,尤其是上眼睑内侧,因更贴近紫外线直射方向,风险更高;
  • 晶状体: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蛋白变性,增加白内障风险 —— 研究显示,长期在户外工作且不戴防护镜的人,白内障发病年龄比常人早 5-10 年;
  • 黄斑:视网膜中心的黄斑区负责精细视力,紫外线的慢性损伤可能导致黄斑变性,这是 50 岁以上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紫外线的穿透力远超想象。即使在阴天,云层也只能阻挡约 20% 的紫外线;而在海拔 3000 米的高原,紫外线强度比平原高 50%,因为稀薄的空气对紫外线的吸收和散射更少。这也是为什么去西藏、青海等地区旅行的人,常感觉眼睛干涩刺痛 —— 即使没在烈日下暴晒,也可能已被 “隐形紫外线” 悄悄伤害。

四、给眼睛穿件 “防晒衣”:这些防护细节别忽略

眼睛的 “防晒”,远比我们想的更简单,却也更容易被忽视。做好这几点,就能有效降低紫外线伤害:

1. 选对太阳镜:认准 “UV400” 是核心

太阳镜的 “防晒力” 不看价格,只看是否标注 “UV400”—— 这意味着能阻挡波长 400 纳米以下的所有紫外线(包括 UVA 和 UVB)。此外:

  • 镜片颜色:灰色、茶色镜片能均衡减少各波段光线,不影响色彩判断,适合驾驶、户外;
  • 款式:优先选覆盖面积大的(如 wrap-around 款),能挡住从侧面射入的紫外线;
  • 特殊场景:滑雪、登山需选防雾镜片;海边、水上运动可选偏光镜片,减少水面反射光。

2. 搭配宽檐帽:双重防护更稳妥

宽檐帽(帽檐≥7 厘米)能遮挡约 50% 的紫外线,与太阳镜搭配,可形成 “上下夹击” 的防护网,尤其适合儿童和老年人 —— 他们的眼睛更脆弱,且可能不习惯戴太阳镜。

3. 避开紫外线 “高峰”

上午 10 点至下午 3 点是紫外线最强的时段,此时段应减少户外活动。若必须外出,除了护眼装备,还可随身携带人工泪液,及时缓解眼球干涩。

4. 警惕 “隐形紫外线源”

  • 接触焊接、切割作业时,务必佩戴专业防护面罩;
  • 做美甲、美黑时,可戴不透光的护目镜;
  • 家用紫外线消毒灯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消毒时人远离房间,消毒后通风 30 分钟再进入。

结语:别让 “看不见的伤害” 偷走光明

从因纽特人用象牙片制作护目镜预防雪盲,到如今的 UV400 太阳镜,人类对抗紫外线的智慧从未停止。眼睛作为人体最精密的器官之一,角膜上皮细胞的更新需要 24-48 小时,而晶状体、黄斑的损伤更是不可逆的。

这个夏天,当你涂抹防晒霜时,别忘了给眼睛也 “穿” 上防护衣。毕竟,比晒伤皮肤更可怕的,是让紫外线悄悄侵蚀我们看世界的权利 —— 那些红肿、刺痛、模糊的信号,都是眼睛在说:“请保护好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