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孩子总熬夜?“600 号” 医生教你三招,让孩子主动早睡早起

一到暑假,孩子们的生活节奏仿佛一下子被打乱了。晚上抱紧手机不肯睡,沉浸在游戏、短视频或者与朋友的聊天中,白天则赖在被窝叫不醒,大好的清晨时光就这么被浪费掉。这种日夜颠倒的生活方式,不仅让家长们头疼不已,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诸多不利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里有三个妙招,帮助家长们引导孩子在假期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

一、孩子熬夜的危害知多少

在探讨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熬夜的危害。睡眠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长期熬夜会对孩子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生长激素在夜间睡眠时分泌旺盛,尤其是深度睡眠状态下,熬夜会打乱正常的生物钟,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阻碍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可能导致身高增长缓慢等问题。熬夜还会损害免疫系统,使孩子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频繁患上感冒、流感等疾病,且患病后恢复时间延长。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情况,长期下来影响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使他们更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熬夜还可能增加肥胖风险,影响视力以及心血管健康。由此可见,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刻不容缓。

二、越催越熬夜,原因何在?

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越催孩子早睡,孩子却越熬夜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当孩子受到父母无休止的指责和唠叨时,内心会启动 “逃避机制”,也就是逆反心理。你越是让他早点睡觉,他就越是不做,甚至有时候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就是因为反抗父母而故意为之。孩子假期熬夜,也常因白天没玩够或压力未释放。在上学期间,孩子面临着学习压力,课余时间被各种作业和辅导班占据,到了假期,他们渴望自由支配时间,一旦有了手机等娱乐工具,就容易沉迷其中,通过熬夜来弥补白天未得到满足的娱乐需求。

三、三大妙招,助力孩子早睡早起

(一)用 “生物钟惯性” 替代 “强行叫早”

硬拉孩子起床,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很容易引发亲子对抗,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孩子的大脑对光线变化高度敏感,家长不妨巧妙利用这一特性。在早上,轻轻拉开窗帘留条缝,让阳光温柔地洒进房间,慢慢地唤醒孩子。这种自然的唤醒方式比传统闹钟可能更有效,它顺应了人体的生物钟规律。即使孩子前一天睡得较晚,家长也应在第二天固定时间,比如上午 9 点前,让孩子接触阳光。这是因为光线能够刺激人体分泌血清素,血清素不仅能提升人的情绪,还能帮助调整生物钟。坚持三天,孩子的生物钟就会逐渐适应这个节奏,恢复到健康的状态。这种方法避免了强行叫醒孩子带来的不愉快,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启新的一天。

(二)给熬夜一个替代方案

既然孩子熬夜是因为白天娱乐需求未得到满足,那么家长可以尝试给熬夜一个替代方案。与其直接严厉地说 “不准玩手机”,不如换个思路,和孩子一起 “先做点别的”。例如,在下午安排一小时的运动时间,可以带孩子去打球、跳舞,或者进行其他孩子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运动能够消耗孩子的体力,让他们身体产生适度的疲劳感,同时也能释放压力、改善情绪。晚饭后,组织一场家庭桌游,像玩狼人杀、大富翁等游戏,既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又能满足孩子的娱乐需求;或者选择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电影,一起享受温馨的家庭时光。当孩子在白天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觉得 “白天更有意思”,晚上自然就不会硬撑着熬夜玩手机了。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陪伴,同时也引导他们用更健康的方式满足娱乐需求。

(三)全家共筑 “睡前仪式感”

不少家长自己熬夜,却要求孩子早睡,这种双重标准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要想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家长不妨带头营造 “仪式感入睡” 的氛围。在睡前一小时,全家共同行动,关闭大灯,只留一盏暖光台灯,让房间笼罩在柔和昏暗的光线中。这种光线环境能够刺激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由人体脑内松果体腺分泌的胺类激素,它能够调节人体的睡眠 – 觉醒周期,帮助人们进入睡眠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家人可以一起阅读书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也可以轻声交流一天中的趣事、感受,分享彼此的生活。这种温馨的氛围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能够让孩子在放松愉悦的心情中自然入睡。通过全家共同参与,让孩子感受到早睡是一件美好的、值得期待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

家长们要明白,调整孩子的作息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给孩子一周的时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在这个过程中,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催促。这三个心理妙招,建议家长们与孩子共同商量执行,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假期的美好,就在于家人能够相伴左右,共享休憩时光。让我们用身心的舒缓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以亲密的陪伴诠释对孩子的爱意,帮助孩子在暑假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假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