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很多人会有头昏体沉、乏力倦怠、睡不醒的症状,这可能是湿气过重的表现。作为食疗祛湿的 “扛把子”,红豆薏米水在养生人士心中知名度颇高。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谭超表示,想用红豆薏米水祛湿,得先喝对了才行。
中医学把具有重浊、黏腻、趋下等致病特点的邪气称为湿邪,认为它会阻遏人体内 “气” 的正常运行 ,遏制阳气,从而诱发疾病。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湿邪,进而筑成健康屏障,抵挡其进入身体。但若身体正气不足,湿邪就可能偷袭成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侵入人体。

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节制、贪吃生冷寒凉之物、酗酒等,导致脾胃损伤,使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水液积聚而生内湿。外部环境干扰,住处潮湿、涉水淋雨或是长期从事水上工作等,都会导致外湿入侵。
“谈及祛湿,大家所熟悉的喝红豆薏米水、玉米须茶等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前提是辨明体质、注意用法。” 谭超介绍,以红豆薏米水为例,其中关键的药食同源之品 “薏米”(又称薏仁、薏苡仁)有两种用法,即生用和炒用。生薏米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炒薏米能缓和药的偏性,擅长健脾止泻 。
有的人大便不成形,容易拉肚子,听说薏米能祛湿止泻,就赶紧买了煮粥,吃完后发现更容易拉肚子了,这就是用法不正确。脾虚有湿气易腹泻的人,应该选用炒薏米。
另外,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祛湿。比如,阴虚体质(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人群使用温燥祛湿的药物或食物,会进一步伤阴,导致虚火更旺,出现烦躁、失眠等症状。阴虚体质常因燥热之邪外侵、过食温燥之品、忧思过度、房事不节、久病之后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阴虚生内热,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急躁易怒,口干,舌干红、少津少苔,甚至光滑无苔。
血虚体质(月经量少、面色萎黄、唇甲色淡等)的人要慎用祛湿之法,盲目祛湿可能会耗伤气血,加重血虚。血虚体质者面色多苍白或萎黄,缺乏红润光泽,口唇、指甲颜色也较淡,常感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容易健忘,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肢体常出现麻木感,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甚至出现闭经的情况。老年人和小孩也不能盲目祛湿,以免伤及正气。

此外,还有几类人群也不适宜饮用红豆薏米水。对红豆、薏仁或其中任何一种成分过敏的人群,饮用红豆薏仁水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呼吸急促、皮疹等。消化功能弱或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红豆薏仁水容易引起胃肠不适,加重病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备孕女性,薏仁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可能会导致子宫收缩,从而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月经期女性,薏仁性寒,月经期饮用红豆薏仁水可能会导致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患者,红豆薏仁水有利尿作用,可能会加重症状。
因此,在饮用红豆薏米水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体质,切不可盲目跟风。如果对自身情况不确定,不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在其指导下合理饮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