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捡野生菌给狗吃 “没事”,一家三口吃完后中毒进医院,专家详解背后缘由及毒蘑菇辨别方法

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四川遂宁的姜先生一家遭遇了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原来,姜先生的父亲在地里捡到一些看似 “又白又嫩” 的野生蘑菇,因不确定是否有毒,便先将蘑菇煮给自家的狗吃。见狗吃了并无异样,一家人便放心地将蘑菇炒了食用。然而,食用后不久,一家三口均出现中毒症状,被紧急送往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幸运的是,经过洗胃、输液留观等治疗,当晚三人已出院回家,目前身体均已无碍。

这一事件不禁让人疑惑,为何狗吃了没事,人却会中毒呢?对此,专家给出了详细解释。从消化系统来看,狗与人类存在显著差异。狗缺少唾液淀粉酶,消化从胃开始,其胃酸 pH 值约为 1 – 2,比人类强 3 倍以上,且食物在狗胃中停留时间短,约 5 – 7 小时即可排空,而人类则需更长时间。狗肠道长度约为体长的 3 – 4 倍,人类肠道长度是体长的 8 – 10 倍,狗的大肠较短,排便频率与进食次数直接相关。这些差异导致毒蘑菇在狗和人体内的停留时间不同,被消化吸收的程度也不同,这可能是狗未中毒或中毒症状比人轻的原因之一。

不同物种对毒素的代谢机制也存在差异。例如,狗对某些毒蘑菇的解毒能力高于人类,像致命鹅膏菌含有的毒素,狗可能无反应,但人吃一点就可能引发肝衰竭;毒蝇伞对狗没有致命风险,人吃了却可能引发幻觉甚至死亡。此外,食用方法也可能影响蘑菇的毒性。在此次事件中,狗吃的是水煮过的蘑菇,而人吃的是炒蘑菇,有可能水煮后蘑菇中的毒素被分解,而炒蘑菇因加热时间短,导致毒素残留更多。而且,同一种蘑菇在不同生长阶段毒性也会不同,有的成熟期蘑菇毒性比幼年期蘑菇毒性强,食用不同时期的蘑菇导致的中毒程度也不同。

蘑菇中毒的机制是毒蘑菇含有的毒素通过抑制酶活性、破坏细胞结构或过度刺激神经系统等,引发肝损伤、神经紊乱、胃肠炎症等中毒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由于蘑菇中毒后果可能较为严重,专家建议尽量避免食用不认识或者既往没有食用过的蘑菇。如果实在要食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颜色过于鲜艳或者有特殊气味的蘑菇,尽量避免食用;蘑菇表面有鳞片、凸起或粘液,下面的菌褶为白色或淡黄色的,风险较高;部分毒蘑菇切开后流出乳白色或彩色汁液,遇到空气变色,这样的蘑菇切勿食用;尤其要避免食用幼年期蘑菇或畸形蘑菇,因为其形态特征可能还没有完全显现。

若不慎中毒,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有食用蘑菇的进餐史。一般来说,医生会对清醒状态的患者立即进行催吐或洗胃,同时让患者服用活性炭吸附毒素,以减少毒素吸收。如果有特效解毒剂,会第一时间给患者服用,如毒蕈碱中毒可用阿托品拮抗。此外,还需要对症支持治疗,如通过血液透析来清除毒素,输入电解质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若有肝脏损伤则要进行保肝治疗。

此次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用动物试毒来辨别毒蘑菇的方式并不可取。为了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在面对野生蘑菇时,一定要保持警惕,做到不采摘、不食用,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酿成大祸。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