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药皂含苏丹红”争议:非食用≠无风险,企业透明与监管完善亟待跟进

事件回顾:老字号药皂陷”苏丹红”风波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爆料称,上海药皂(包括经典款及精品健康抑菌药皂)成分表中疑似含有”苏丹红4号”(CAS编号85-83-6),引发广泛关注。尽管消费者普遍认为肥皂并非食用产品,但”苏丹红”这一因食品安全事件臭名昭著的化学物质再次出现,仍激起舆论波澜。

上海药皂作为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国货品牌,2022年被商务部评为”上海老字号”,2024年又获评”中华老字号”。其近年凭借”国货复兴”潮流销量可观,天猫旗舰店部分产品销量超10万件。然而,此次成分争议让消费者对其安全性产生质疑。

争议焦点:非食用产品添加苏丹红是否合理?

1. 消费者态度分化
  • 反对派:认为企业不负责任,即便肥皂不入口,但皮肤接触也可能存在风险,尤其是对婴幼儿或皮肤敏感人群。
  • 支持派:认为”肥皂又不是吃的,何必较真”,并引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评级——苏丹红属于”第三类”(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试图淡化风险。
2. 法规与标准的矛盾
  • 化妆品禁用,洗涤用品未明确禁止
    • 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明确禁止苏丹红4号(CI26105/Solvent Red 24),但肥皂属于”洗涤用品”,不直接受该规范约束。
    • 轻工行业标准QB/T 2485-2023《香皂》未直接提及苏丹红,而上海药皂执行的是企业标准Q/SHZZ005,监管相对宽松。
  • 抗菌洗剂法规的潜在限制
    • 行业标准GB 38456-2020《抗菌和抑菌洗剂卫生要求》规定,产品配方不得加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禁用物质(碘除外)。上海药皂部分产品宣称”抑菌”,是否适用该标准存疑。
3. 企业标识问题
  • 上海药皂成分表中,一款产品直接标注CAS编号85-83-6(苏丹红4号),另一款仅写”着色剂”,未明确成分。这种模糊标注被消费者质疑为”故意隐瞒”。
  • 企业客服回应称”产品符合国家法规””从未发生不安全情况”,但未直接解释为何使用争议成分,被批评”态度生硬”。

专家观点:风险虽低,但并非绝对安全

  • 化学特性决定潜在风险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吴卫指出,苏丹红是脂溶性染料,理论上可通过皮肤脂质层吸收。对于皮肤屏障受损(如湿疹、伤口)或婴幼儿等敏感群体,风险较高。
  • 长期影响研究不足
    尽管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苏丹红通过皮肤接触致癌,但其在洗涤用品中的长期安全性缺乏严谨研究。国际上,欧盟已将苏丹红4号列入化妆品禁用清单,且对”化妆品”的定义更广(包括香皂)。

行业反思:老字号为何屡陷争议?

上海药皂并非首个因成分问题引发争议的老字号。此前,部分老字号食品、药品因添加剂、工艺问题被质疑”倚老卖老”。此次事件折射出几个问题:

  1. 监管标准模糊:洗涤用品与化妆品的监管界限不清,导致企业可能钻空子。
  2. 企业透明度不足:直接标注CAS编号而非通用名称,涉嫌”专业壁垒”回避消费者知情权。
  3. 消费者认知局限:部分人认为”非食用即无害”,但化学物质的安全性需综合评估接触方式、剂量及特殊人群风险。

建议与展望

  1. 企业责任
    • 上海药皂应主动澄清成分安全性,明确标注用途(如”工业级着色剂”),并解释为何选择争议成分。
    • 行业协会应推动洗涤用品成分透明化,避免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产生恐慌。
  2. 监管完善
    • 相关部门需明确洗涤用品中禁用物质范围,尤其针对宣称”抑菌””健康”功能的产品,应参照更严格的化妆品或药品标准。
    • 修订标准时,应考虑国际经验(如欧盟对”化妆品”的宽泛定义),避免监管滞后。
  3. 消费者理性看待
    • 不必过度恐慌,但应关注成分表异常标注,优先选择信息透明的产品。
    • 对老字号保持合理期待——品牌历史不应成为回避问题的挡箭牌。

结语

苏丹红再现药皂,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非食用产品安全边界”的讨论。尽管法规尚未明确禁止,但企业的诚信、监管的完善、消费者的科学认知缺一不可。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建立在信任之上,唯有以更透明的姿态回应质疑,才能真正赢得市场长久认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