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从”漏检”指控到法律诉讼
2025年7月,律师张女士公开质疑爱康国宾体检服务,称其连续10年在该机构接受体检(均为基础套餐,未自费升级),报告均未显示重大异常,但2024年却被确诊肾癌晚期。该事件迅速引发公众对体检机构专业性、责任边界及营销宣传的广泛质疑。
7月30日,爱康国宾在媒体说明会上强硬回应,称张女士”造谣”,并已向法院提起诉讼。爱康集团董事长张黎刚强调,公司必须维护员工尊严和行业声誉。然而,这一回应并未平息舆论,反而因”法律化”危机处理方式(直接起诉而非沟通)进一步加剧公众对企业的不信任。
核心争议:体检到底能发现什么?
- “体检≠诊断”的边界模糊
- 爱康国宾在宣传中常提及”健康体检、疾病检测、私人医生”等关键词,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体检能发现所有潜在疾病。
- 但企业方在争议中又强调”几百块的体检不可能查出所有问题”,甚至张黎刚公开表示:”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这种前后矛盾的表述,让公众质疑其营销误导。
- 基础套餐的局限性
- 张女士的十年体检均为北京律师协会提供的福利基础套餐(价格较低,通常仅包含常规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B超等),并未自费升级至更全面的癌症筛查(如CT、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 行业普遍承认,低价体检确实难以发现早期癌症等重大疾病,但企业是否充分告知消费者这一局限性?
- 报告中的异常提示是否足够?
- 爱康国宾公布张女士2023年的体检报告,其中专家建议提到”肾钙化灶和肾错构瘤可能”,但未明确提示”肾癌风险”。
- 公众质疑:如果报告曾提示异常,为何未进一步跟进或建议深度检查?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是否有效?
行业痛点:信任缺失与治理缺陷
- “漏诊”并非个例
- 此前,爱康国宾曾多次被曝癌瘤漏诊案例,包括安徽消费者质疑其漏诊肺癌、黑猫投诉平台上的”体检正常却短期内确诊癌症”等案例。
- 2018年,张黎刚曾自曝行业乱象,称部分机构”用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检查””抽血不检直接倒掉”,但如今爱康自身也面临类似信任危机。
- 质控体系形同虚设?
- 体检行业的核心是医疗质量与风险筛查,但许多机构的质控停留在”表面制度”,如:
- 信息孤岛:用户历年报告难以追溯,无法快速定位检查环节的问题。
- 风险预警不足:即使报告提示异常,是否有医生跟进?是否建立”连续异常指标自动预警”机制?
- 责任追溯困难:若出现漏诊,企业是否有内部追责、复训或淘汰机制?
- 体检行业的核心是医疗质量与风险筛查,但许多机构的质控停留在”表面制度”,如:
- 退市后的”治理静默”
- 爱康国宾2019年从美股退市后,不再受SEC信息披露要求约束,从未主动发布完整ESG报告,公众无法了解其医疗质量管理、投诉处理等关键信息。
- 这种”非上市+非透明”状态,导致企业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自证清白。
ESG视角:社会责任与治理透明度缺失
- “S”(社会)维度:信任沟通失败
- 医疗行业是强信任依赖型行业,但爱康国宾在危机中采取”法律化回应”(直接起诉),而非共情沟通(如表达对患者的关切、解释行业局限性)。
- ESG中的”Social”不仅指员工、社区责任,更包括如何面对公众质疑、处理社会关系。企业应优先考虑”赢回信任”,而非单纯”打赢官司”。
- “G”(治理)维度:透明性不足
- 企业的医疗质量、投诉数据、追责机制等信息不公开,导致公众无法判断其可靠性。
- 真正的信任建立在**”可验证的治理”**上,而非”漂亮承诺”。
行业反思:体检不能只靠”几百块套餐”
- 企业需升级全链路治理
- 打通历年数据,形成可追溯的健康档案。
- 建立关键指标预警机制(如连续异常指标自动提醒)。
- 明确责任边界,对漏诊、误诊建立追责流程。
- 监管与行业自律
- 监管部门应要求体检机构披露漏检率、阳性检出率、投诉解决率等关键指标。
- 行业协会应推动标准化服务流程,避免”低价套餐误导消费者”。
- 消费者需理性选择
- 低价体检适合基础健康监测,但癌症等重大疾病筛查需额外付费升级项目。
- 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而非依赖单一体检报告。
结语:体检行业的”全面体检”迫在眉睫
爱康国宾事件不仅是单一企业的危机,更是整个体检行业的警示。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难度极大。企业若想真正赢得市场,必须从”法律防御”转向”用户信任”,从”模糊宣传”转向”透明治理”。否则,下一个”漏诊争议”可能就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