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山往往是高大巍峨、连绵起伏的,它们或是云雾缭绕,或是奇峰罗列,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然而,近日一座位于山东寿光的 “山” 却因其截然不同的模样走红网络,它被称为 “全国最矮的山”,最高处距地表竟只有 0.6 米,让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好奇与讨论。

这座山名为静山,坐落于寿光市城西南 8 公里处的孙家集与马家庄之间。其外形颇为奇特,东西长 1.24 米、宽 0.7 米,呈北高南低的形态。从外表看,它更像是一块随意放置在田野间的石头,而非人们印象中高大的山峦。若不是事先知晓,路过之人很难将其与 “山” 联系起来。
据《寿光县志》记载:县城西南 8 公里孙家集与马家庄之间,有一山石露出地面,名静山。上有南北向的水纹 4 条,地表以下逐渐扩展庞大,莫测其深。寿光地处平原,在千百里坦荡平野之中,静山巅微露头角兀然而立,显得格外突兀,也正因如此,它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探奇。早在清末,境内被划为 15 个区时,就有以静山命名的 “静山区”,可见其在当地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关于静山的形成,民间流传着诸多说法。有一种说法称,静山本是很久以前孙家集村一大户花园中的一块石头,明洪武年间,由于战乱不止,村址搬迁,这块山石因体积太大无法搬动,便一直留在了原地。上世纪 30 年代,曾有好事者对静山是山的说法表示怀疑,于是尝试沿此山向下挖掘。此事传出后,惹恼了当地的几个乡绅,他们扬言要上告,理由是此举有损寿光县容,破坏孙家集风水。最终,大家商定传出此山无底的说法,这场挖山寻根的风波才宣告结束。此后,仍有人对静山的真实身份存疑,便在静山东边两米处挖了一口水井,浇地多年却始终不见山根,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静山是否为山的怀疑。
还有一种传说,称这座山本来应该很高很高,山尖刚从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恰好有一产妇路过并在此处洒尿,从此山就停止生长了。不过,这一封建迷信的说法遭到了陈少敏的反对。她经过实地考察分析,判定这并非一座山,而是一块巨石,且极有可能是流星炸下的陨石。陈少敏当时广泛宣传这一见解,有力地抨击了封建谣传。
然而,寿光市博物馆前馆长郑滨海表示,民国期间,有人认为静山不是山而是石头,派人到现场挖掘,却久久挖不到底,由此认定它是一座山。1958 年,又有人前往挖掘,同样未能挖到底,这似乎也为静山是山的观点提供了一定依据。但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专业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的吕建树博士指出,仅凭借大部分山体埋在地下就判定它是山,这种判断并不准确、严谨。地下隐伏的基岩在地面出露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它们并不都能被称为山。在学术上,严格定义的 “山” 按高度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主峰相对高度低于 150 米就难以形成山岳景观,只能称为 “丘陵岗地”。并且,一般的山自上而下可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按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吕建树博士通过观察图片,认为该石块 “像石灰岩”,同时他提到,寿光南部是大范围的鲁中石灰岩山地,出现这种岩石是有可能的。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张祖陆教授等多位老专家也一致认为,静山究竟是不是山,需要经过实地考察探勘后才能得出结论。
如今,静山已成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了三项保护措施:一是不准对静山进行深挖;二是不准在静山附近搞建设;三是防止个别人砸山取石。当地对静山的保护,不仅是对这一独特地质现象的珍视,更是对其背后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随着静山在网络上走红,众多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调侃道:“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登顶的山了,一脚就能跨过去。” 还有人说:“在寿光这片平原上,静山虽小,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就像平原上的一颗明珠,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与记忆。” 也有网友对静山的真实身份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它就是一块石头,而有人则坚信它是一座山,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静山的走红,让人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多样性。它虽然矮小,却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在寿光的平原之上,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无论是作为一座山,还是一块石头,静山都已深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之中,成为了寿光独特的文化符号。它吸引着人们前往探索,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它与众不同的魅力。相信在未来,静山还将继续引发人们的关注与讨论,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