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场”毛利率”引发的乐观与隐忧
2025年8月19日,小鹏汽车(XPEV.US)发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核心亮点如同一剂强心针——汽车销售毛利率环比大幅提升4个百分点至14.3%,不仅大幅超越市场预期的11.4%,更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直接点燃了市场对小鹏”盈利能力拐点已至”的期待,但与此同时,收入略低于预期、三季度销量指引偏保守等细节,又为这份”高分答卷”蒙上了一层理性审视的面纱。小鹏能否借毛利率的东风真正”展翅”,从”小鹏”进阶为”大鹏”?我们从财报细节出发,拆解其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一、毛利率创新高的”三重引擎”:结构优化、规模效应与供应链降本
小鹏本季度毛利率的亮眼表现,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车型结构升级、销量规模释放、供应链降本能力强化三者协同发力的结果。
1. 车型结构向上:高价车型占比提升,拉高整体盈利中枢
财报显示,本季度小鹏单车均价环比上涨1.1万元至16.4万元,成为毛利率提升的直接推手。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车型销售结构的显著优化:
- 高价车型占比大幅提升:改款G6/G9/X9等中高端车型销量占比环比增加17个百分点,而低价走量车型Mona M03的占比则下降12个百分点。高端车型不仅单价更高,其利润率通常也更优,直接拉动了整体单车收入的增长。
- 出海业务贡献增量:二季度小鹏海外销量达1.1万辆,占整体销量的10.7%(环比提升2.6个百分点)。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等地区对中高端电动车的接受度更高,出海占比的提升进一步优化了销售结构。
2. 规模效应显现:销量增长摊薄固定成本
本季度小鹏总销量达10.3万辆,环比增长10%。随着销量规模的扩大,单车分摊的固定成本(如工厂折旧、研发投入摊销等)显著降低,这是单车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规模效应的释放,使得即便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背景下,小鹏仍能有效控制单车的边际成本。
3. 供应链降本能力:持续验证的”隐形竞争力”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小鹏在供应链降本上的进步有目共睹。本季度,其通过零部件国产化替代、与供应商的长期协议谈判、技术迭代带来的材料效率提升等措施,继续展现出强大的供应链优化能力。管理层透露,这种降本并非短期行为,而是通过垂直整合与技术合作实现的可持续优势,为未来持续推出高性价比产品奠定了基础。
综合效果:单车成本环比下降至14万元(成本控制优化),叠加单车均价提升,最终推动单车毛利环比增加0.8万元至2.4万元(创历史新高),汽车销售毛利率从一季度的10.5%跃升至14.3%,成为小鹏盈利能力改善的核心标志。
二、收入与利润:略低于预期的”小插曲”与三费控制的亮点
尽管毛利率表现惊艳,但小鹏本季度的总收入(183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86亿元,主要拖累来自”其他收入”的环比下滑——其中技术研发服务收入确认减少,导致这部分业务的收入与毛利率均出现回落(服务及其他业务毛利率从上季度的66%降至54%)。不过,核心的汽车销售收入基本符合预期,对冲了部分影响。
利润层面,Non-GAAP下经营亏损为-8.4亿元,好于市场预期的-9.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研发费用投入较高(22亿元,略超预期的20.8亿元),但毛利率的超预期表现成功覆盖了这一支出。
研发效率成关键加分项:作为以智能化为核心竞争力的车企,小鹏本季度在技术投入上依然激进——自研的”图灵”AI芯片已实现量产上车(行业首个将城市NOA算法下放到13万元级车型Mona M03 Max的玩家),并计划在下半年推出鲲鹏体系增程车型。但即便如此,其研发费用绝对值仍低于部分新势力竞品,反映出小鹏在智能化研发上的”高效投入”能力,这是其长期技术壁垒构建的重要支撑。
三、三季度指引:新P7与增程车型的”预期博弈”
财报发布后,市场对小鹏三季度的销量与收入指引略显谨慎——预计交付11.3-11.8万辆(环比增长有限,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1.9万辆),收入指引196-210亿元(隐含单车均价约16.9万元,环比继续提升)。这一指引的核心矛盾点在于:8月即将上市的新款P7能否成为爆款?
1. 新P7定价:销量爆发的”胜负手”
当前市场对新P7的预期较为分化。主流观点认为,小鹏可能优先侧重高端定位与品牌建设(而非单纯追求销量),因此预计定价在25-30万元区间。若最终定价落在此范围,考虑到该价位带竞争激烈(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等竞品众多),市场对其销量预期相对保守。但若小鹏采取更具进攻性的定价策略(如下探至23万元左右),凭借P7在智能驾驶(搭载最新XNGP系统)、设计升级等方面的优势,“定价超预期+销量爆发”将成为股价上行的核心催化剂。
2. 增程车型的”潜力待释放”
除新P7外,四季度计划上市的G9/X9鲲鹏系列增程车型同样被寄予厚望。目前市场对小鹏增程技术的认知仍停留在”潜力未被充分挖掘”阶段——若G9/X9增程版能凭借”纯电续航+增程补能”的双能模式解决用户里程焦虑,同时保持小鹏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上的差异化优势,有望复制理想汽车”增程爆款”的成功路径,打开更大的销量天花板。但目前市场对这两款车型的销量预期普遍不高,若实际表现超预期,将成为小鹏估值修复的重要动力。
四、未来展望:从”毛利率改善”到”全面盈利”的挑战
短期来看,小鹏二季度的毛利率新高与亏损收窄传递出积极的信号——盈利能力拐点已现,且具备可持续性。但从中长期视角,要真正实现”大鹏展翅”(即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的双重突破),小鹏仍需跨越以下门槛:
1. 新P7与增程车型的市场验证:作为下半年最核心的产品,新P7的定价策略与销量表现、增程车型的用户接受度,将直接决定小鹏能否在2025年冲击45万辆的销量目标(当前市场预期对应P/S倍数1.6-1.7倍,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2. 技术优势向商业价值的转化:小鹏在智能化(如L3/L4自动驾驶规划、图灵芯片)、电动化(如800V高压平台)领域的技术储备领先,但如何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的实际体验提升与购车决策关键因素,仍需通过产品落地与用户教育来实现。
3. 海外市场的深度拓展:二季度出海销量占比已达10.7%,但相较于特斯拉等全球车企,小鹏的国际化步伐仍处于早期阶段。如何进一步打开欧洲、东南亚等重点市场,提升海外收入占比,是其长期增长的重要引擎。
结语:毛利率是起点,而非终点
小鹏二季度的财报,用”14.3%的汽车毛利率”证明了自己在盈利能力上的进步,也为市场注入了一剂信心。但从小鹏到”大鹏”的蜕变,需要的不仅是单季度的亮眼数据,更是持续的产品竞争力、精准的市场策略与高效的运营能力。新P7的定价、增程车型的爆发、海外市场的拓展——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小鹏能否真正展翅高飞。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可关注三季度新P7的销量反馈,中长期则需跟踪其技术商业化与全球化进程的进展。毕竟,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毛利率创新高”只是起点,”全面盈利与份额提升”才是最终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