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向拨杆到座椅加热:基础功能为何成了”付费解锁”?
最近,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项新服务——为2024款Model 3″焕新版”加装转向信号拨杆,售价2499元。这根在传统燃油车上几乎标配的拨杆,在特斯拉的”极简设计”理念下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方向盘上的按键控制。然而,不少车主在实际驾驶后发现,在转弯、变道时,按键操作远不如拨杆直观,甚至影响驾驶安全。

更让老车主不满的是,特斯拉未来交付的新车将重新标配转向拨杆,这意味着早期购车的消费者要么忍受不便,要么自费2499元加装。这不禁让人质疑:一个本该是基础配置的部件,为何成了”增值服务”?
类似的情况并非特斯拉独有:
- 宝马曾推出”座椅加热订阅服务”,车主购车后若想使用原车已配备的座椅加热功能,需额外付费解锁,最终因舆论压力取消。
- 大众ID.3在英国市场推出”付费解锁马力”,车主若想让原厂标称228马力的车型发挥全部性能,需每月支付16.5英镑或一次性支付649英镑,但保险公司仍按原厂参数计算保费,导致车主既多花钱又可能面临更高保费。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车企先取消或限制原本应有的功能,再以”订阅”或”选装”的形式让用户额外付费,甚至让老车主为”设计缺陷”买单。
“软件定义汽车”的边界在哪里?
不可否认,“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是行业趋势。通过OTA(空中升级),车辆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不断优化功能,比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辅助、蔚来NOMI语音助手、小鹏的X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等。这些真正基于软件的创新,确实能提升用户体验,车企因此收取服务费也有一定合理性。
但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把硬件功能也”软件化”,甚至把基础配置变成”氪金项目”。比如:
- 特斯拉曾对基础版Autopilot收费,后来才逐步标配。
- 部分国产新能源车把座椅通风、方向盘加热等舒适性配置做成选装,甚至按月订阅。
- 一些品牌连车机流量都要收费,而过去这是免费提供的。
这些做法的核心问题在于:它们并非提供全新的、革命性的功能,而是把原本属于汽车基础体验的部分拆分开来,变成额外的盈利点。
车企为何热衷”减配加价”?
- 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 取消部分硬件(如转向拨杆、实体按键)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后续通过选装或订阅再赚钱。
- 比如特斯拉取消拨杆后,可能减少了组装工序,但消费者若想要更便捷的操作,就得掏钱。
- 制造新的盈利模式
- 传统汽车行业的利润主要来自整车销售,但新能源车的硬件利润率较低,车企转向**”硬件预埋+软件收费”**模式。
- 比如蔚来的电池租赁、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订阅、宝马的座椅加热付费解锁,都是这种思路的体现。
- 利用信息不对称
- 很多消费者在购车时并不知道某些功能可以后期付费解锁,或者误以为某些配置是标配,结果发现需要额外付费。
- 比如大众ID.3的马力解锁,车主可能以为228马力是”全功率”,结果发现还得额外花钱才能用满。
这种模式可持续吗?
短期来看,车企确实能通过”减配加价”赚更多钱,但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正在透支消费者信任。
- 老车主感到被背叛:比如特斯拉早期车主没标配拨杆,后期却要花钱加装;宝马车主买了车却发现座椅加热要付费。
- 品牌形象受损:当消费者意识到车企在”割韭菜”,品牌忠诚度会下降。
- 行业信任危机:如果越来越多的车企效仿,消费者可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回归传统燃油车。
真正的创新应该是什么?
技术创新的初衷应该是提升用户体验,而不是变相涨价。真正的创新应该包括:
- 更智能的驾驶辅助(如更安全的自动驾驶、更精准的泊车)。
- 更丰富的车载生态(如更好的影音娱乐、无缝连接的智能手机生态)。
- 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如更智能的空调、座椅调节,而不是把这些基础功能变成订阅项目)。
如果车企真的想靠软件赚钱,可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而不是把本该属于消费者的权益拆开卖。
消费者该如何应对?
- 购车前仔细研究配置:确认哪些是标配,哪些是选装,避免被”减配”套路。
- 关注用户反馈:看看目标车型的老车主是否抱怨过”付费解锁”问题。
- 理性看待”订阅服务”:如果某个功能(如座椅加热)是硬件已配备的,但需要付费解锁,可以权衡是否值得。
- 支持合理维权:如果车企明显”割韭菜”,消费者可以通过舆论或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结语:汽车行业的未来,不该是”氪金游戏”
汽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核心功能(如安全操控、基础舒适性)应该是标配,而不是额外收费的项目。“软件定义汽车”应该是让车更智能、更便捷,而不是让消费者为原本该有的功能买单。
如果车企继续把”减配加价”当成主要盈利手段,最终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真正的创新,应该是让开车变得更简单、更安全、更有乐趣,而不是让车主感觉自己被”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