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社会的运行模式。教育领域作为培育未来人才的摇篮,也在积极拥抱 AI 带来的变革。近日,杭州市在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宣布自今年 9 月起,将在全市中小学各个学段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且每学年的课时安排不少于 10 课时。这一举措无疑为杭州的中小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也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8 月 22 日,“推进杭州市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培训活动” 在杭州市春晖小学隆重举行。活动现场,杭州市教育局正式发布了《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 (试行)》和《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 (试行)》两份重要文件,为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坚实的政策保障。
杭州,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凭借 “数字浙江” 建设的先发优势,一直致力于打造 “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在教育数字化领域,杭州同样成果斐然,已出台《杭州市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四项工程,累计创建智慧教育示范校 439 所、数字教育创新校 54 所、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校 15 所 。此次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正是杭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体现。
《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 (试行)》明确了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和保障等关键要素,旨在培育具有 “杭州特质” 的未来人才。该纲要基于坚持素养导向、凸显地方特色、体现贯穿融通三项编写原则,在确保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巧妙地将杭州的产业特色、家乡风土人情等融入课程实施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还能增强他们对家乡建设实践的参与感,强化跨学科整合设计,构建起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保障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整体性提升。
在课程安排上,每学年不少于 10 课时,具体实施形式灵活多样,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既可以通过主题项目周等形式开展集中性授课,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深入探究人工智能知识;也可以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将人工智能课程与信息科技、科学等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融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人工智能主题项目,为有深入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进阶知识与实践机会,或者在课后服务时段安排基础的人工智能学习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纲要》对学习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给出了清晰且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小学第一阶段(1 – 2 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认识校园中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如智能考勤设备、智能图书借阅系统等,并能与这些人工智能设备进行简单互动。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知晓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人工智能,同时引导他们在使用智能设备时,注重遵循使用规范和道德准则,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 。
小学第二阶段(3 – 4 年级),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任务情境,在教师指导下,熟练运用恰当的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源,并尝试设计、创作简单作品。比如,利用图像识别软件识别植物,用语音合成工具制作有声故事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创新思维 。
小学第三阶段(5 – 6 年级),学生则要通过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深入分析,了解决策树与神经网络等模型的基本结构,知晓推理、暴力搜索等算法的基本原理。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阶段的学习更注重动手实践。学生将亲历从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到模型推理的全流程,亲身体验用人工智能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辅助科学实验等。同时,学生还需学会批判性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跨学科项目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
高中阶段通过项目驱动实践,学生将深入学习设计人工智能系统、开发智能体,提升将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尝试开发一个简单的智能客服系统,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城市交通流量优化模拟等,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做好准备 。
《杭州市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 (试行)》则围绕 “意识与思维、知识与技能、育人与教学、研究与发展、伦理与安全” 五个维度构建,全方位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该框架引导教师辩证看待技术价值,提升智能工具应用能力,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人工智能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人工智能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在主旨报告《把人工智能教育办成愉快的教育》中主张,要将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成愉快的教育,让愉快贯穿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为未来投身科技领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
发布会上,杭州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分别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通识课程实施、区域系统化推进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以杭州春晖小学教育集团为例,该校已推进全域智治,人工智能全面融入教育教学,涵盖星早读、AI 智能预警等十余个项目。该校执行校长杨海庆表示:“老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会进行教师人工智能的通识教育。” 杭州市春晖小学语文教师、家长课程中心主任金晔分享了使用 AI 作文评改平台的感受:“AI 作文评改平台能让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设计分值和评改标准,生成学生专属的评改报告。这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基础性批改工作的负担,使教师能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作文情感、谋篇布局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中。”
杭州市中小学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是对时代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做出的前瞻性布局。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求。相信在政府、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市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