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家庭机器人悄然兴起:萌宠外形+万元定价,瞄准中产家庭
在2025年8月初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一款外形酷似《机器人总动员》主角WALL·E的履带机器人,以及一只灵活的四足机器狗,成为家庭用户尤其是孩子们的焦点。这些产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务机器人,而是主打陪伴、跟随、拍照等功能的“消费级家庭机器人”。

代表企业包括:
- 维他动力:推出圆润四足机器狗,目标场景是户外陪伴,如家庭出游时帮主人背负物品、记录美好瞬间。
- 乐享智能:推出类似WALL·E的履带机器人,具备智能跟随、搬运轻物等功能。
- 深庭纪(创始人王弢,前小鹏汽车海外高管):聚焦海外市场,目标用户是“硅谷老男孩”(30-50岁科技从业者),首款产品为机器狗。
- 妙动科技(创始人杨硕,前特斯拉Optimus团队成员):研发家庭级小型人形机器人。
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
- 售价万元级(预计1万-2万元),比人形机器人(如特斯拉Optimus预估售价2万美元以上)更亲民。
- 不强调家务能力,而是聚焦“陪伴”和“轻度辅助”,如拍照、跟随、简单搬运。
- 外形萌宠化,增强情感连接,而非冷冰冰的工业设计。
技术成熟+供应链优势,让消费级机器人成为可能
为什么创业公司和投资人开始押注这一赛道?核心原因在于:机器狗技术已相对成熟,且成本下降。
- 宇树科技带动机器狗普及
- 宇树的机器狗(如Go2 Air)售价已降至万元以下,全球市占率超70%,主要应用于工业巡检、科研,但也成为网红拍摄道具。
- 美国网红“甲亢哥”带机器狗“炸街”的视频在YouTube/TikTok上获得高流量,证明其娱乐属性强。
- 供应链成熟,硬件成本降低
- 国内机器人硬件公司竞争激烈,推动零部件(如电机、传感器)价格下降,性能提升。
- 智元机器人(2024年发布D1 Ultra机器狗)透露,市场对低成本、稳定机器狗的C端需求正在增长。
- 创业公司瞄准“轻功能+高体验”
- 不追求“全能家政”,而是利用现有AI技术(如自主移动、语音交互)提供“部分价值”。
- 例如,维他动力的机器狗可智能跟随、拍照,深庭纪的产品强调“户外搭子”概念。
中产家庭会买单吗?“大号玩具”的炫耀属性 vs. 实际需求
尽管赛道火热,但投资人仍存疑虑:“花一万多买一个不能做家务的机器人,真的值得吗?”
支持观点:
- 情感陪伴需求增长:独居青年、有孩家庭可能愿意为“互动性强的科技宠物”付费。
- 炫耀性消费:类似大疆无人机,初期用户可能是科技爱好者或高收入群体。
- 户外场景刚需:如露营、遛娃时,机器人帮忙拍照、跟随,有一定实用价值。
反对观点:
- 功能非刚需:不能扫地、做饭,仅提供“跟随”“拍照”等轻度功能,替代性较强(如手机、无人机)。
- 目标市场小众:万元级定价限制受众,可能沦为“极客玩具”或“中产大号玩具”。
- 竞品对比:相比宠物(猫狗)、智能家居(扫地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的优势不明显。
投资人观点:
“它就是一个中产的大号玩具,需求不确定性高。虽然目标客群收入高,但市场细分且小众,容易变成利基市场。”
未来展望:降本+场景拓展,能否走向大众?
尽管短期面临挑战,但创业者仍看好长期潜力:
- 价格下降是关键
- 宇树科技预测,未来机器狗价格可降至3000-4000元,若消费级机器人跟进,受众将大幅拓宽。
- 类似大疆无人机,初期专业昂贵,后期消费级产品普及。
- 场景延伸
- 目前聚焦户外陪伴,未来可能拓展至家庭安防、儿童教育、老人陪护等场景。
- 若加入简单家务功能(如递送物品),实用性将提升。
- 人形机器人 vs. 机器狗/小型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如特斯拉Optimus)技术难度高、成本昂贵,短期内难普及。
- 消费级家庭机器人(机器狗/小型机器人)更可能率先商业化。
创业者信心:
“未来消费级机器人可以做到适中价格,走进千家万户。这是一个蓝海市场。”——深庭纪创始人王弢
结语:万元陪伴机器人,是“未来刚需”还是“中产玩具”?
目前来看,消费级家庭机器人仍处于早期阶段,核心问题在于:
✅ 短期:靠“科技感+情感陪伴”吸引高收入群体,但需解决“非刚需”痛点。
✅ 长期:若价格降至5000元以下,并拓展实用功能(如家庭助理),才可能真正普及。
对于中产家庭而言,“会不会买”取决于两点:
- 是否愿意为“情感价值”支付溢价?(类似宠物或收藏品)
- 未来是否能像无人机一样,从“专业玩具”变成“大众工具”?
至少在2025年,它更可能是一个**“小众但有趣”的新物种**,而非家庭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