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生堂”代理魔咒”再显:美国毛戈平Laura Mercier撤离日本,天价收购为何屡成”烫手山芋”?

突发!资生堂代理的”美国毛戈平”宣布退出日本市场

2025年8月,一则消息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引发美妆圈热议:由国际美妆巨头资生堂代理的美国知名彩妆品牌Laura Mercier(罗拉玛希),将于今年10月正式退出日本市场。尽管品牌方尚未官方确认是否未来会以其他形式重返,但这一动作已被视为资生堂在日业务调整的又一信号。

Laura Mercier并非普通品牌——其创始人是被称为”美国毛戈平”的传奇彩妆大师Laura Mercier,品牌以专业底妆(如经典气垫、粉霜)闻名,定价区间在165-790元人民币,定位高端彩妆市场。2016年,资生堂曾以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6亿元)高价收购该品牌(连同另一彩妆品牌RéVive),试图强化其在北美及全球彩妆领域的竞争力,尤其是对标当时风头正盛的NARS(另一彩妆大师品牌)。然而,近十年后,这场收购却以”割肉止损”告终:2021年,资生堂以7亿美元(约50.1亿元人民币)将Laura Mercier、BareMinerals和Buxom三大品牌打包出售给私募基金Advent International,但据行业估算,这一交易让资生堂亏损近百亿元

如今,随着Laura Mercier退出日本,其日本市场的代理权也随之终止。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牌此前在日本市场表现并不差——有消费者在小红书留言称”它家气垫以前巨好用,可惜改版了””卖得挺好的啊”,但最终仍难逃被放弃的命运。

资生堂的”收购伤疤”:从天价豪赌到频频甩卖

Laura Mercier的退出并非孤例,而是资生堂长期**”代理/收购品牌运营短板”**的缩影。回顾其近年动作,几乎每一次大规模收购都伴随着后续的”滑铁卢”。

1. 2016年豪掷2.6亿美元收购,2021年”割肉”甩卖

2016年,资生堂为拓展北美彩妆市场,以2.6亿美元收购了Laura Mercier和RéVive(法国奢华护肤品牌)。彼时,资生堂时任美国分公司CEO Marc Rey信心满满地表示,这两大品牌”客户群忠诚、创新力强,与资生堂调性一致”,尤其是Laura Mercier与NARS同为彩妆大师个人品牌,被视为对标竞品的关键布局。

然而,现实却残酷得多。2020年疫情期间,彩妆需求锐减,Laura Mercier销售额暴跌28%,BareMinerals(另一被收购的彩妆品牌)更是下滑39%。2021年,资生堂以7亿美元将这三大品牌(Laura Mercier、BareMinerals、Buxom)打包出售,但据估算,这一交易让资生堂净亏损近百亿元(收购总价2.6亿+后续投入,出售价7亿但未覆盖预期收益)。

2. 醉象(Drunk Elephant):收购后业绩”过山车”,今年日本市场溃败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美国功能性护肤品牌醉象(Drunk Elephant)。2019年,资生堂以约8.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高价收购该品牌,希望借其”纯净美妆”概念吸引年轻消费者。起初,醉象表现亮眼,但2022年后业绩突然下滑——2023年虽暴涨77%,但随后急转直下: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暴跌57%(Q1下滑65%,Q2下滑43%),在日本市场同样表现不佳,最终被传退出。

3. NARS:唯一”幸存者”,但增速也在放缓

在资生堂收购的彩妆品牌中,NARS是为数不多仍在盈利的品牌,但其增速也在放缓。2025年上半年,NARS仅实现1%的微增长,远低于市场预期。

为何资生堂总在”收购-亏损-抛售”循环里打转?

资生堂的收购策略看似精准(瞄准高端、专业彩妆/护肤品牌),但为何屡屡失败?核心问题在于**”代理/收购后运营能力不足”**。

1. “买买买”补短板,却难消化

资生堂擅长自主孵化品牌(如CPB、Shiseido高端线),但在代理/收购外部品牌后,缺乏深度运营能力。例如,Laura Mercier和醉象都是成熟品牌,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和市场定位,但资生堂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如渠道、营销、供应链),导致品牌增长乏力。

2. 战略摇摆:疫情后”弃彩妆、押护肤”

2020年疫情后,全球彩妆需求骤降,资生堂紧急调整战略,提出**”将护肤销售额占比提升至80%”(2019年仅60%)。为此,资生堂开始削减彩妆业务**,Laura Mercier、BareMinerals等彩妆品牌成为”牺牲品”。但问题是,护肤赛道竞争更激烈(如欧莱雅、雅诗兰黛占据高端市场),资生堂的转型并未带来预期增长。

3. 日本本土市场萎缩,全球布局失衡

日本是资生堂的最大市场之一,但近年来表现低迷:2020年销售额暴跌29.7%(疫情冲击),2025年上半年仍下滑0.6%。与此同时,中国等海外市场虽重要,但竞争同样激烈(如欧莱雅、LVMH占据高端市场)。资生堂在全球市场的资源分散,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做强核心品牌。

Laura Mercier退出背后:资生堂的”断臂求生”

此次Laura Mercier退出日本,表面看是品牌区域性调整,实则反映资生堂**”聚焦核心品牌”的新战略。根据其2024年”Action Plan 2025-2026″计划,资生堂将重点发展“Core3″(核心三大品牌)和”Next5″(潜力五大品牌),其中护肤品牌占主导,彩妆仅保留NARS**。

这意味着:

  • Laura Mercier作为非核心彩妆品牌,被优先剥离
  • 资生堂正在收缩代理业务,回归自主孵化模式(如加大CPB、Shiseido等自有品牌投入);
  • 日本市场进一步”瘦身”,聚焦高利润护肤品类

启示:国际美妆巨头的”收购陷阱”

资生堂的案例并非个例——许多国际美妆集团(如雅诗兰黛、欧莱雅)都曾因收购失败而调整战略。例如:

  • 雅诗兰黛旗下Too Faced(2023年退出日本市场);
  • 欧莱雅曾收购的多个小众品牌,部分因文化差异或运营不善而失败。

这些案例共同说明:“买品牌容易,运营品牌难”。尤其是跨文化、跨市场的收购,若缺乏本地化运营能力(如渠道管理、消费者洞察),即使品牌本身有潜力,也可能因”水土不服”而失败。

结语:资生堂的下一步怎么走?

Laura Mercier的退出,是资生堂**”代理魔咒”的又一次显现**,也是其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未来,资生堂若想重振市场地位,可能需要:

  1. 强化自主孵化能力(减少对外部品牌的依赖);
  2. 优化收购策略(选择更匹配品牌调性、且能深度整合的目标);
  3. 聚焦核心市场(如中国、日本护肤赛道,而非盲目扩张彩妆)。

否则,下一次”天价收购失败”的故事,可能还会继续上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