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造车运动”:当攒机成为新风口,谁在裸泳?

从实验室到流水线:机器人”拼积木”时代来临

2025年的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台搭载禾赛科技360度激光雷达的”星动Q5″人形机器人,在狭窄展台间灵活穿梭的画面引发热议。这家曾专注智能汽车的传感器企业,如今已成为机器人”眼睛”的核心供应商——其JT系列雷达仅用5个月出货量便突破10万台,印证了产业链的爆发式成熟。

更耐人寻味的是参展商名单:做显示屏的视源股份推出工业四足机器人,园林机械制造商中坚科技展示电动机器狗,甚至白酒巨头茅台通过基金投资人形机器人企业。这场面像极了十年前的智能手机热潮——当核心零部件标准化,”攒一台机器人”正从玩笑变为现实。

供应链的突破堪称革命性:

  • 感知层:禾赛、速腾聚创等企业的激光雷达成本下降70%,强脑科技的仿生灵巧手以383g自重举起20公斤重物;
  • 执行层:绿的谐波打破日本哈默纳科在谐波减速器的垄断,五洲新春斥资10亿攻关行星滚柱丝杠瓶颈;
  • 集成服务:领益智造宣称可提供”硬件百货+降本50%”的一站式方案,均普智能则联合智元机器人实现百台级产能。

正如麦高证券研报指出:”除高端芯片外,国产核心零部件已具备量产能力。”当技术拼图逐步补全,造机器人似乎只剩下”组装”这道工序。

跨界狂欢:谁在追逐下一个”特斯拉”?

热潮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新玩家,其动机折射出行业焦虑与机遇:

  1. “求生型”选手
    LED驱动电源商崧盛股份因储能业务亏损4673万元,转而联手重庆企业研发谐波减速器;九鼎投资在主营业务连亏3亿后,斥资2.13亿控股六维力传感器公司,股价随即涨停。这些”第三增长曲线”的尝试,暴露出传统行业在存量市场的挣扎。
  2. “延伸型”巨头
    美的依托旗下库卡机器人,推出能泡咖啡的家用人形机器人”美拉”,其荆州工厂的”美罗”机器人国产化率达100%,成本持续下降。汽车厂商如广汽则押注技术同源性,计划2027年量产能耗降低80%的GoMate机器人,宣称”人形形态更能释放AI潜力”。
  3. “赋能型”新势力
    中国移动提出”全球最大机器人运营商”目标,聚焦养老陪护等场景;科大讯飞则以”智能语音背包”切入,为机器人快速植入语音交互能力。这些企业不直接造硬件,而是试图成为行业的”水电煤”。

值得玩味的是,连私募基金和白酒企业都参与其中。当茅台基金投资乐聚机器人时,市场不禁追问:这究竟是技术信仰,还是资本避险?

繁荣下的暗礁:从样机到”打工人”有多远?

尽管供应链成熟,但行业距离真正的商业化仍隔着三重鸿沟:

  1. “大脑”不够聪明
    智平方副总裁莫磊直言:”现在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最多算高中生,远未达到商用博士水平。”真实场景数据匮乏导致机器人难以适应动态环境——工厂里的突发状况、家庭中的个性化需求,都需要海量数据训练,而这类数据恰恰是最稀缺的资源。
  2. “身体”尚未强壮
    传感器标准缺失如同”万国牌”电脑配件:压阻、电容等四种主流方案各行其道,导致算法难以通用。某灵巧手企业负责人比喻:”就像没有统一CPU的电脑,每个开发者都要从头适配。”更严峻的是,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替代。
  3. 系统整合之痛
    TrendForce分析师曾伯楷指出:”让大模型、传感器、驱动系统在毫秒级响应中协同工作,比组装手机复杂百倍。”某物流机器人企业实测发现,即便采购顶级零部件,整机故障率仍高达30%,远超工业级可靠性要求。

网络安全更是隐形炸弹。万创投行院长段志强警告:”若服务机器人接入银行内网,一个漏洞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些挑战让”能动”与”能用”之间横亘着巨大鸿沟。

终局猜想:泡沫破裂后谁主沉浮?

面对这场”百机大战”,行业观察者给出截然不同的预判:

  • 悲观派:段志强认为热钱退潮后将现大规模淘汰,”没有造血能力的企业会在1-2年内离场”;
  • 乐观派:曾伯楷预测将形成”通用巨头+垂直专家”的生态,如医疗机器人专注手术精度,物流机器人优化分拣效率;
  • 务实建议:莫磊呼吁创业者”解决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比如先做好工厂巡检、商场导购等细分场景,而非盲目追求人形形态。

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的总结尤为犀利:”没有大浪,何来淘沙?”当资本热潮退去,唯有那些扎根真实需求、攻克核心痛点的公司,才能在这场机器人”适者生存”的竞赛中存活。毕竟,能走进工厂代替工人、进入家庭服务老人的机器人,从来不是靠PPT或融资堆出来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