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颜悦色深陷”创意罗生门”:手账本抄袭风波背后的品牌信任危机与行业反思

事件回顾:从手账本到零食包装,”抄袭质疑”为何频现?

2025年8月24日,茶颜悦色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其近期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联名的多功能手账本存在”部分未经授权的挪用”,并因内部审核疏忽导致问题设计流入市场。涉事手账本于8月22日上线,非会员售价25.9元,上线仅两天便因多位博主指控抄袭而紧急下架。

据博主”废画三千”爆料,手账本中有三张内页设计与其原创作品高度雷同;”麦麦子”则指出封底图案及配套徽章直接复制了她的拼贴作品;”有没有梦游”也晒出对比图,显示手账本部分装饰元素与其手账素材几乎一致。网友戏称该产品为”拼好本”,暗讽其”拼凑式创作”。

这并非茶颜悦色首次因”创意边界”引发争议。2025年7月,其一款零食包装被指与歌手方大同专辑封面设计风格相似,尽管官方解释为”巧合”并下架争议产品,但公众对其原创能力的质疑已持续发酵。此次手账本事件更暴露出团队在内容审核流程上的系统性漏洞——从设计稿初审到最终投产,多个环节未能有效拦截侵权风险。

道歉声明背后的”危机公关”:诚意与改进措施能否重建信任?

面对舆论风暴,茶颜悦色在道歉声明中提出了三项整改措施:

  1. 成立专项调查小组:对所有在售及筹备中的联名产品进行二次审核,若发现其他侵权设计,将主动联系原作者协商解决方案;
  2. 强化审核机制:增设独立的内容合规部门,要求设计团队提供原创证明或授权文件,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关键环节评估;
  3. 加强团队培训:定期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教育,提升员工对”合理借鉴”与”抄袭”界限的认知。

然而,公众对此反应不一。部分消费者认为品牌”认错态度诚恳”,期待其通过实际行动挽回口碑;但也有声音指出,茶颜悦色此前多次因类似问题道歉却未彻底整改,例如2020年曾因招牌设计模仿长沙老字号”吴酥生”引发争议,2022年又被曝奶茶杯套文案与网络流行语雷同。频繁的”创意撞车”让消费者怀疑其是否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甚至担忧”道歉成为危机公关的固定模板”。

行业痛点:新消费品牌为何屡陷”抄袭争议”?

茶颜悦色的困境折射出新消费品牌在快速扩张中的普遍挑战:

  • 流量驱动下的”拿来主义”诱惑:在竞争激烈的茶饮赛道,联名营销被视为低成本获取关注度的捷径。部分品牌为追赶热点,可能放松对合作方资质或设计原创性的严格把关,甚至有意模糊”致敬”与”抄袭”的边界。
  • 原创保护与商业效率的矛盾:手账本、周边产品等衍生内容往往需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部分企业为缩短上市周期,压缩了设计评估流程,导致侵权风险上升。
  • 法律意识薄弱:许多初创团队对《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认知不足,误以为”小范围借鉴”无伤大雅,殊不知细微的元素挪用(如排版布局、图案组合)同样可能构成侵权。

破局之道:从”危机应对”到”长期主义”的转型

要真正化解信任危机,茶颜悦色需超越”事后道歉”的被动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1. 建立”原创护城河”:加大设计团队投入,与独立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展开深度合作,推出具有文化辨识度的独家内容。例如,可挖掘湖湘地域文化符号(如马王堆纹样、湘绣技法),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
  2. 透明化供应链管理:公开联名项目的筛选标准及设计流程,邀请消费者参与监督。例如,通过线上投票征集创意方向,或公示合作设计师的资质信息。
  3. 技术赋能版权保护: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原创设计存证,确保从构思到成品的全链路可追溯;同时建立侵权监测系统,实时扫描市场同类产品。

反思:消费者为何对”抄袭”零容忍?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品牌的要求已从”产品好用”升级为”价值观共鸣”。茶颜悦色凭借”中国风茶饮”的定位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但其每一次抄袭争议都在消耗这份信任。当消费者发现品牌标榜的”文化传承””匠心精神”沦为营销话术时,失望情绪便会转化为强烈的抵制行为。

此次事件也为行业敲响警钟:新消费品牌的竞争终将回归本质——唯有以原创力构筑核心竞争力,以敬畏心对待每一份创意,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我们爱的从来不是网红标签,而是那份独一无二的真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