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各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创新技术与特色功能吸引消费者目光。其中,手机影像能力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众多头部厂商为此组建影像实验室,如华为红枫多光谱影像、OPPO 的 LUMO 凝光影,皆在努力探索手机影像新边界。而在这一领域,索尼旗下 Xperia 系列旗舰产品凭借独特优势,长期占据着有力竞争地位。

自 2019 年 MWC 上 Xperia 1 惊艳亮相,它便作为 “One Sony” 战略下内部部门协同的结晶,将索尼影像、音乐部门尖端技术集于一身。Exmor T 双层晶体管像素堆栈式影像传感器、BionzX 处理器、Cinema Pro powered by CineAlt、DSEE HX 等技术的运用,让其 “专业影像旗舰” 之名实至名归,在摄影师、视频创作者等专业群体中收获大量拥趸。
然而近期,索尼却因一项功能调整,在用户群体中掀起轩然大波。Xperia 1 VII 作为新款旗舰机型,其用户惊讶地发现,以往预装的 “External Monitor” 应用,如今被整合进官方应用 Monitor&Control,且若要继续使用该功能,需支付 4.99 美元 / 月订阅 Basic 会员。这一变化瞬间点燃用户怒火,他们认为,购买价格不菲的 Xperia 1 VII 后,还要为一项原本免费的功能额外付费,实在不合理。毕竟,老款机型中该功能免费,新款却收费,如此 “做减法” 的操作,与行业主流产品不断丰富功能、提升用户体验的做法背道而驰,自然难以得到用户认可。
从心理学角度看,索尼这一行为巧妙 “触发” 了用户的损失厌恶心理。人类在长期实物交易历史中,对 “拥有” 形成强烈情感依赖,“拥有” 本身甚至成为一种目的。研究表明,面对等量收益与损失,人们对损失的感受更为强烈。“External Monitor” 功能从系统预置免费使用,转变为付费订阅获取,让用户切实感受到损失,产生被胁迫之感。
实际上,“External Monitor” 是索尼为 Xperia 系列部分机型打造的强大外接显示功能。它允许用户将手机高素质 OLED 屏幕当作相机取景器,不仅能实现高解析度监视器功能,还具备电子裁切取景预设等实用特性。同时,借助蜂窝网络或 WiFi,可将专业相机拍摄视频直接传输至网络,极大便利了影像创作工作流程。
索尼并非毫无苦衷。在其看来,“External Monitor” 堪称给予老用户的超值福利。Xperia 系列旗舰机采用的三星定制面板,亮度与色彩还原精准度极高,相比常规相机监视器优势明显,能帮用户节省购买昂贵相机监视器的开支。并且,通过该功能,手机还能利用旗舰 SoC 解码能力,充当外接记录单元,实现 10bit 4:2:2 高质量视频录制,若使用专业外录机,用户需额外花费上万元成本。从这个角度看,Xperia 系列旗舰产品凭借此功能,为专业影像创作者提供了极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一台手机可同时替代外录机与监视器,成为产品一大关键卖点。
问题在于,“External Monitor” 功能过于强大,在助力 Xperia 系列产品的同时,却对索尼旗下其他相关产品销售造成冲击。但完全取消该功能,又会严重削弱 Xperia 系列旗舰机型市场竞争力。毕竟,除专业影像能力外,Xperia 系列产品在系统易用性、性能表现等方面,与主流竞品相比并无突出优势,甚至存在系统难用、性能平庸等短板,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无奈之下,索尼选择将免费功能转变为低价付费订阅模式,试图借此逐步收回成本。
索尼此番操作,最大失误或许在于最初未对 “External Monitor” 功能合理定价收费,而是以免费形式提供,让用户先享受 “免费午餐”,习惯之后再改变规则,难免引发用户强烈不满。这一事件为众多厂商敲响警钟,在产品功能规划与商业模式调整过程中,需充分权衡用户体验与自身利益,谨慎决策,否则极有可能因小失大,损害品牌形象与用户信任。至于索尼后续能否妥善处理此次风波,通过优化措施重新赢回用户青睐,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