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与中国气象局于7月15日18时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预计7月15日20时至16日20时,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中部和东部及内蒙古西部、新疆等地将出现显著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等级为黄色预警。此次预警特别强调四类高危人群需加强防护,并呼吁公众警惕热射病等严重高温相关疾病。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四类人群需重点关注
此次高温预警针对不同群体的生理特点和活动习惯,明确了四类需特别防护的人群及其应对措施:
1. 老人与孕妇:减少外出,加强陪伴
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孕妇因身体负担加重,均对高温环境更为敏感。预警建议:
- 避开每日10时至16时高温时段外出;
- 外出时需有人陪伴,避免独自行动;
- 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2. 儿童:控制户外活动,及时补水
儿童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高温下易发生中暑。家长需注意:
- 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进行户外剧烈运动;
- 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避免含糖饮料;
- 确保儿童在阴凉处休息,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
3. 慢性病患者:遵医嘱用药,避免劳累
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高温下风险陡增。专家提醒:
- 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情绪激动;
- 严格遵循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 若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4. 户外作业人员:科学安排工时,强化防护
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作业群体面临直接高温暴露风险。建议:
- 调整作业时间,避开正午高温时段;
- 每小时补充水分及含钠、钾的电解质;
- 使用遮阳帽、防晒衣等防护装备,定时到阴凉处休息。
热射病:高温下的“隐形杀手”
预警特别指出,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高达50%以上。其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
- 先兆中暑:头晕、乏力、大量出汗;
- 轻症中暑:体温升至38℃以上,皮肤灼热;
- 热射病:核心体温超过40℃,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防治关键:
- 早发现: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如恶心、心跳加速;
- 早降温:迅速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
- 早送医:即使症状缓解,仍需专业医疗评估。
科学防暑:从家庭到社会的综合措施
除高危人群防护外,预警还提出全民防暑建议:
- 居家环境:保持室内通风,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以上,避免直吹;
- 饮食调理:多食用西瓜、绿豆汤等富含水分的食物,减少酒精及高糖饮品摄入;
- 社区支持:物业应开放公共纳凉点,用人单位需提供防暑培训及应急物资。
专家呼吁:高温防护需全社会参与
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温天气将持续影响我国多地,公众需摒弃“忍耐”心态,主动采取防护措施。气象部门也将加强极端天气预警,通过短信、社交媒体等多渠道推送防护信息。
温馨提示:若发现身边有人出现热射病症状(如抽搐、昏迷),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期间实施物理降温。平安度夏,从科学防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