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多地的居民发现,路边的树木上突然出现了大量密密麻麻的红色虫子,这些虫子聚集在一起,场面十分惊悚,让不少人看得头皮发麻。不仅在广州,佛山等城市的街头也出现了类似的 “红色蚁群”,这些虫子全身鲜红闪亮,犹如喷漆一般,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在广州市荔湾区,有街坊反映,上下班经过花地湾公园附近时,总能看到路边树上布满了红色虫子。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路两边种植的异木棉树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这种红色虫子。它们颜色鲜红,腹部带有白色斑,后背有两个明显的黑色翅,体型大小不一,短的不足 1 厘米,最长的约 2 厘米,大多数都攀附在草叶上或聚集在路边,移动速度极快。同样,佛山市民也在街头目睹了相似的场景,这些虫子的大量出现,让过往行人纷纷侧目。
那么,这些究竟是什么虫子呢?经专家确认,这些引人侧目的 “红虫” 学名为 “棉二点红蝽”,简称棉红蝽,属半翅目,红蝽科。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如两广、云南、福建等地。棉红蝽是一种植食性昆虫,它们以木棉、美丽异木棉、大红花等锦葵科植物的果实或韧皮部汁液为食。每到夏季,特别是 5 月到 7 月、9 月到 11 月,棉红蝽都会频繁出没,在锦葵科植物周边大量聚集。
棉红蝽的成虫体长 12 – 18mm,头、前胸背板和前翅几乎全为赭红色,触角 4 节呈黑色,第 1 节基部朱红色,喙 4 节为红色,第 4 节端半部黑色,能伸达第 2 或第 3 腹节。其胸部、腹部腹面红色,各节后缘具两端加粗的白横带,各足基节外侧还有弧形白纹。幼虫共 5 龄,初卵幼虫为淡黄色,12 小时后变红,喙达第 1 腹节;3 龄后长出翅芽,背面生红褐斑 3 个,两侧有 3 个白斑;5 龄时体长 8 – 10mm,颈白色,翅芽达第 2 腹节。
值得庆幸的是,棉红蝽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其身上鲜艳的红色其实是对捕食者的 “警示色”。不过,专家特别提醒市民,不要随意触摸它们。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陆永跃表示,“如果你捕捉它,把它惹急了,它可能会用嘴上的刺进行反击;如果你把它捏死了,它分泌的汁液淌在很薄很嫩的皮肤上,可能会因人而异有点影响。” 此前,在 2019 年厦门虫灾时,就有好奇市民徒手抓虫,导致手臂红肿就医的案例。
棉红蝽大量出现的背后,与广东地区的城市绿化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绿化的不断推进,广东种植了大量的木棉树和异木棉,这些植物为棉红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夏季气候温暖湿润,又非常适合棉红蝽的繁殖,使得它们的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事实上,这并不是广东第一次出现棉红蝽大规模现身的情况,过去几年,在广州、佛山等地也曾有过相关记录。
面对棉红蝽的大量出现,市民无需过度恐慌。如果在生活环境中发现较多棉红蝽,建议请园林部门的人员专门处理灭除。在公园、草地等户外场所,遇到不明 “虫子” 时,尽量别触碰,避免受伤。因为夏季虫子活跃,被叮咬后易感染多种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致死亡。
夏季来临,虫子的活动日益频繁。大家在享受户外美景的同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各类虫子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棉红蝽这类看似无害却可能带来麻烦的昆虫,牢记专家提醒:不要摸不要碰,让我们共同安全度过这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