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4 日,阿里巴巴旗下办公软件钉钉的原 CEO 叶军(花名 “不穷”)离职的消息得到确认。这一消息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叶军的离职正值钉钉面临重大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而在三个月前,钉钉创始人陈航(花名 “无招”)刚刚回归,重新执掌这个他一手创建的办公软件。

这次人事变动不仅仅是简单的 “创始人回归”,背后涉及到阿里巴巴集团 AI 战略调整、中国协同办公软件市场格局演变,以及一个更大的时代命题:在 AI 重构一切的时代,中国企业级软件该如何定位自己?这已经是钉钉的第三次重大转向了。从第一阶段(2015-2020 年),陈航解决 “规模问题”(3 亿用户);到第二阶段(2020-2024 年),叶军解决 “商业化问题”(半年 2 亿美元收入);再到现在(2025 年以来),陈航带着 “AI 深度落地” 的使命回归。这一次,钉钉能否抓住机会,实现真正的 AI 跃迁?十年三变,留给钉钉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免费策略成就用户规模
要理解钉钉的第三次转向,我们得从前两次说起。每一次转向,都与市场竞争和战略选择密切相关。2013 年,移动互联网正值黄金时代,阿里巴巴斥资 10 亿元推出 “来往” 项目,但最终也没能在微信主导的社交市场中分一杯羹。陈航被委以重任,在 “来往” 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探索。2014 年 1 月,钉钉正式立项;2015 年 1 月 16 日,钉钉 1.0 版本正式上线。这次转向是因为陈航和团队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市场机会:企业通讯。2014 年前后,中国正处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但大多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和协作工具。

钉钉早期的定位在当时很多从业者看来很 “颠覆”:以免费策略快速占领市场。专注 SaaS 出海投资的合伙人级投资人张梁表示,钉钉早期功能相对简单,核心是抓住了中国企业的管理痛点 —— 从一开始就强调 “管理” 属性,以 DING 消息、已读未读、考勤打卡等功能迅速推向中小企业市场。到 2020 年年中,钉钉已经拥有 3 亿用户。
商业化转型有得有失
钉钉的第二次转向就发生在这一年,原因是阿里巴巴需要其承担更多的商业化责任。同年 6 月,阿里巴巴启动 “云钉一体” 战略。这个决策的背景是华为云、腾讯云等竞争对手正快速追赶,阿里面对竞争压力,将阿里云(提供底层技术能力)和钉钉(提供应用层入口)捆绑,让钉钉带动阿里云的收入增长。这种 “应用带动基础设施” 的策略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市场接受度并不高。“钉钉是典型的 SaaS 产品,采购决策往往不是 IT 部门,对专注于 IaaS 和 PaaS 的云技术的‘捆绑’没有太大兴趣。” 张梁称,中国企业更注重成本控制,这种绑定式的方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钉钉的客户拓展。“客户需求方面的差异,以及过于强调协同带来的独立性和产品创新问题,最终促成了陈航的离开。” 接近钉钉的从业者许笑称。
2020 年 9 月,叶军接任陈航成为钉钉 CEO。两任掌门人的背景和风格截然不同。许笑总结,陈航的强项是将新技术产品化,擅长做大规模(曾提出 “10 亿用户” 目标);叶军是典型的运营专家,擅长商业化,强项是梳理清楚庞杂的软件架构和流程。叶军上任后,钉钉开始大刀阔斧的商业化改革,最明显的变化包括集成更多企业级功能、推出付费功能、组建专门的政企服务团队(带队研发健康码等)。
在叶军上任的第四年,钉钉公布 2025 上半财年(2024 年 4 月 1 日 – 2024 年 9 月 30 日)ARR 超过 2 亿美元。据财新报道,截至 2024 年 11 月,钉钉共有 1800 人。照此计算,钉钉彼时人效(营收 / 人数)约 160 万元 / 年。这一数据在国内企业软件公司中稳居第一梯队。
叶军时代的转型,让钉钉解决了必须要面对的商业化问题,但他的策略也在产品体验方面有所牺牲。首先是一些用户抱怨钉钉 “变味” 了,产品 “越来越重”。其次是 “相比于飞书等竞争对手,产品创新方面显得保守、AI 转型方面准备不足”,技术人士王磊称。一些重要客户,如阿里参投的小鹏汽车,因钉钉无法满足需求转投飞书。回顾 “云钉一体” 战略的执行过程,王磊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让阿里管理层看到了企业级应用的复杂性,这为钉钉后来的重新定位埋下了伏笔。
AI 转型挑战重重
钉钉的第三次转向正在进行中,相比于第一次的 “从无到有”、第二次的 “从免费到收费”,这次是从协同工具向 AI 智能平台的转型。不过,这次转向的成败,目前还很难下定论。今年 3 月 31 日,陈航回归阿里的传闻得到证实:阿里巴巴宣布收购陈航创办的两氢一氧公司,陈航重回阿里,出任钉钉 CEO。而两氢一氧是一家专注做 AI 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公司。
一些人可能好奇,为什么 2020 年因 “理念不同” 离开的陈航,在 2025 年又能与阿里集团高层 “达成共识”?答案是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的转变:2024 年以来,阿里转向 “AI 优先” 战略。与 2020 年的 “云钉一体” 战略相比,钉钉现在在集团中的定位有大幅提升。据知情人士透露,陈航和阿里高层就钉钉未来的 AI 转型达成了共识。长期跟踪阿里巴巴的二级市场分析师周隆称,钉钉现在被定位为阿里 AI To B 的入口级产品,与夸克(AI to C 的旗舰应用产品)形成互补。
更重要的是,有从业者指出,与此前过度绑定阿里云的商业目标不同,现在集团希望钉钉全面发力 Agent 平台,为集团的 AI 战略提供数据反馈和商业验证。有了钉钉(拥有 7 亿用户、超 2500 万的企业组织)这个企业级入口,通义模型就会被更多用户和组织使用,并加速迭代,进而带动集团 AI 收入的增长。从能力匹配的角度看,陈航的回归也不意外。叶军虽然在商业化方面表现出色,但王磊称,AI 转型需要的是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判断和快速的产品迭代能力。
从阿里内部看,相比前两次,钉钉的第三次转向有一定优势,尤其是集团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的优先级提高了。但陈航回归后面临的挑战,可能比 2015 年钉钉早期更大。当时的市场是一片蓝海,现在的市场已经是红海竞争。当时的技术相对简单,现在的 AI 技术复杂且快速变化。
一方面,钉钉需要证明 AI 功能的商业价值。民生证券的研报显示,AI Agent 完成超过 4 小时复杂任务的成功率还不到 10%,这意味着在处理复杂企业业务时,AI 仍不够可靠。如何让企业客户为这样的 AI 功能付费,是钉钉面临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钉钉的核心挑战是 AI 功能的用户接受度。不同于传统的功能迭代,AI 功能需要用户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周隆分析,钉钉的用户群体庞大且多样化,从小微企业到大型集团,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公司,如何满足不同客户的 AI 需求的同时,保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巨大挑战。相比之下,飞书的用户群体相对年轻,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企业微信的用户群体相对保守,对稳定性的要求普遍更高。
不止一位受访者提到,陈航回归后强化了考勤管理,这引起了一些员工的不满,但也体现了 “他对效率和执行力的重视”,许笑称,在 AI 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管理风格可能是必要的。当然,钉钉能否在 AI 时代保持领先,最终还要看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的接受度。
三强争霸胜算几何
陈航回归后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技术和产品的复杂性,更来自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当飞书 CEO 谢欣公开宣称 “飞书多维表格比钉钉领先至少 12 个月” 时,这场 AI 时代的三强争霸已经白热化。不仅是飞书,企业微信也在加速 AI 功能的部署。腾讯会议的 AI 助手、企业微信的智能客服等功能,都在快速迭代。
在过去的竞争中,三家公司形成了相对清晰的差异化定位:依托阿里生态的钉钉,策略是 “大小通吃”,既要服务中小企业,也要争夺大型企业客户。这种策略的执行难度也最大。宋泽的经验是,小微企业关注成本和易用性,大型企业关注安全和定制化,如何在一个产品中平衡这些截然不同的需求,考验的是钉钉的产品架构能力。以产品体验见长飞书,策略是锁定 “新经济” 企业。根据谢欣此前的数据,国内六家上市茶饮品牌,五家在用飞书;国内市值前十上市美妆品牌,七家在用飞书。这种聚焦策略让飞书在特定市场建立了强势地位,但也限制了其市场空间。企业微信的策略是依托微信生态。在客户服务和营销场景,企业微信有天然优势。但在内部协作方面,企业微信的功能相对简单,在服务传统企业和客户服务领域有优势。现在 AI 的到来正在重新洗牌这种格局。
民生证券的研报提供了一个关键数据:AI Agent 的任务长度每 7 个月翻一倍。技术人士王磊称,这对于协同办公市场来说意味着,过去那些看似重要的竞争优势 —— 比如功能丰富性、用户体验细节 —— 虽然仍然重要,但已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平安证券的研报进一步印证了这个判断:到 2027 年,40% 的企业服务将由 AI Agent 组合交付。用户不再关心你有多少个功能,而是关心你的 AI 能帮他们解决多复杂的问题。
面对 AI 重构的大趋势,钉钉、飞书、企业微信三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钉钉选择与通义大模型深度集成。这不是简单的 API 调用,而是底层架构的重构。这种策略的逻辑是,通过深度集成获得更好的控制力和一致性。但王磊强调,风险也很明显:一旦通义大模型的发展不如预期,钉钉就会被绑定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技术平台上。飞书选择了多模型集成的策略,集成了字节跳动自己的豆包大模型,还接入了 DeepSeek R1、豆包、智谱、Moonshot 等。这种策略的优势是灵活性强、技术风险低、功能相对丰富。但集成深度相对较浅。企业微信采用了渐进式集成的策略,接入 DeepSeek、腾讯混元等大模型,通过一键部署实现 AI 功能。这种方式部署简单,但技术深度有限。相比对手,企业微信最大的特点是,专注优化几个核心场景(客服、销售等),且稳定和可靠性优先。
从短期看,飞书和企业微信的策略更稳妥。从长期看,钉钉的深度集成策略可能更有优势,但前提是通义大模型能够持续进步。那么,钉钉的胜算到底有多大?关键要看一个变量 ——AI 进化速度。如果 AI Agent 的能力持续进步,那么钉钉的深度集成策略将逐渐显现出优势。周隆提醒,但如果 AI 技术的发展遇到瓶颈,飞书和企业微信的策略可能更务实。
综合考虑技术路径、市场定位和关键变量来看,钉钉有三个明显的优势:用户规模最大(7 亿用户、超 2500 万企业组织)、技术投入最多(据高盛估算,阿里三年资本支出目标(每年 1200-1300 亿人民币)的 80% 将用于 AI 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协同最强(阿里云、电商、金融等业务支撑);但也面临三个主要挑战:用户群体复杂(需求差异大)、技术风险较高(深度绑定通义大模型)、竞争压力巨大。按照平安证券的预测,钉钉有 18 个月的时间窗口。最终的胜负,还是要看执行。在张梁看来,钉钉的第三次转向,不仅关乎钉钉自身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企业软件在 AI 时代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