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随着蝉鸣愈发激昂,大暑的脚步悄然临近。今年 7 月 22 日,当太阳抵达黄经 120°,大暑节气便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个一年中最为酷热的时节,民间流传着 “大暑三不做,一年病不沾” 的说法,为我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那么,这 “三不做” 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大暑的独特气候与物候特征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其炎热程度达到了顶峰。此时,阳气在地表的积聚达到极致,尽管夏至后阳气渐衰、阴气始生,但地表持续吸收的太阳热量仍使气温居高不下,形成了 “阳浮于表,阴伏于内” 的特殊格局。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在这个时节,枯草腐化,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这一现象寓意着衰败中蕴藏着新生,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守护好身体的根本阳气;二候土润溽暑,高温使得土壤湿润,空气闷热,如同置身于蒸笼之中,此时湿邪最为强盛,脾胃功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三候大雨时行,频繁的雷雨天气为酷热的大暑带来了短暂的清凉,但这种天气变化也容易导致人体气血逆乱。
大暑时节的气候不仅影响着自然万物,也与农作物的收成息息相关。农谚有云:“大暑热不透,收成就不够。” 适度的炎热是农作物成熟的必要条件,这也对应着人体需要合理利用阳气来维持身体健康。同时,“大暑大雨如金”,虽然骤雨能够缓解暑热,但过多的雨水容易导致外湿入侵人体,为风湿病埋下隐患。

大汗不洗冷水头:守护阳气,远离寒邪
在大暑的酷热天气下,人们稍一活动便会大汗淋漓。此时,切不可立即用冷水洗头。高温环境中,人体的毛孔处于舒张状态,以利于散热。而当突然遇到冷水时,毛孔会迅速收缩,导致 “腠理骤闭”,寒气便会趁机直窜经络。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冷刺激会使血管痉挛,血压瞬间波动 20 – 30mmHg,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危害更为严重。更为可怕的是,寒气入侵人体后,可能并不会立即出现明显的症状,而是在秋冬季逐渐显现,引发关节疼痛、咳喘等疾病。
因此,在大暑时节,如果出汗较多,应等待身体自然冷却,或者用温水擦拭身体,待汗水干透后再洗头。同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午时不耗心阳:养心安神,恢复元气
午时,即上午 11 点至下午 1 点,此时心经当令,烈日高悬,阳气外越至极。在这个时间段,如果强行劳作或过度思虑,就如同 “釜底抽薪”,会大量耗伤心血,导致虚火上炎。研究显示,午时高温作业者的心肌缺血风险比其他时段增加 3 倍,同时还容易诱发 “情绪中暑”,使人变得暴躁易怒,决策失误率也会大幅上升 60%。
为了保护心阳,在午时我们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来休息放松。可以选择午睡半小时至一小时,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疲劳,恢复体力,还能使阴阳调和,让下午的精力更加充沛。如果无法午睡,也可以闭目养神,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让身心得到片刻的宁静。
搬家远行:顺应天时,保持身心稳定
大暑前后,副热带高压震荡剧烈,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突发率增加 45%。在这样不稳定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搬家、远行等打乱生活节律的行为,容易加剧身心的应激反应。长途旅行的奔波劳累,加上可能遇到的恶劣天气,不仅会让人身体疲惫不堪,还可能导致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此外,搬家过程中的忙碌和压力,也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此,建议在大暑期间尽量避免搬家和远行。如果必须进行,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行程,确保自身的安全和舒适。在旅途中,要注意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
大暑,是大自然对我们的一次严酷考验,也是一次养生保健的重要契机。所谓的 “大暑三不做”,并非是束缚我们行动的枷锁,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顺应。不洗冷水头,是为了守护阳气的门户,防止寒邪入侵;不耗心阳,是为了滋养生命的火种,保持身心的平衡;不逆天时进行搬家远行,是为了遵循宇宙的节律,维护身体的稳定。
在这个大暑节气,让我们牢记这些养生要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进行运动锻炼,以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安然度过这炎热的季节,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愿大家都能在大暑的磨砺中,收获身心的愉悦与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