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围猎下的二次元漫展狂潮:繁荣表象与行业隐忧

漫展爆发:从亚文化圈层到全民消费现象

2025年的中国二次元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漫展热”。上海BW漫展近90万人抢票、杭州CP31同人展带动周边酒店餐饮销量暴增、全国“五一”期间超1000场漫展密集举办……这些数据背后,是二次元文化从小众圈层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快速渗透。

漫展的爆发并非偶然。一方面,泛二次元群体持续扩大,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其中Z世代占比超过70%。另一方面,资本敏锐捕捉到这一领域的商业潜力——门票、摊位费、IP衍生品销售、广告赞助等收入模式清晰,且能联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周边产业,形成“漫展经济”生态链。

然而,繁荣的表象下,行业已悄然进入“内卷”阶段。

资本入局:从“小众聚会”到“商业战场”

早期的漫展多为同好自发组织的“同人展”,如CP展以粉丝创作交流为核心,BW漫展则依托B站等平台的IP影响力吸引大众参与。但如今,漫展的门槛大幅降低,任何人只要有场地和资金,就能策划一场“Only展”(单一IP主题展)。

1. 低门槛催生市场泡沫
漫展的核心成本集中在场地租赁和人工,而美陈布展、展区设计等技术门槛较低,甚至“一人就能办展”。这使得大量非二次元行业的策展人涌入,包括MCN机构、商业地产商,甚至跨界资本。苏州策展人“咩咩”透露,2025年初,许多原本做展会、快闪活动的团队转型做漫展,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2. 商业地产与互联网平台的抢滩
商场成为漫展的重要载体。上海静安大悦城2024年落地56场IP快闪,单场销售额破1.64亿;北京朝阳大悦城、成都天府红等商业体也通过引入谷子店(二次元周边店)、Coser活动吸引年轻客流。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小红书更直接下场办展,试图通过漫展聚集泛二次元用户,反哺平台商业化。

然而,资本的热钱并未带来行业的良性发展。

内卷加剧:从“内容为王”到“流量战争”

1. 嘉宾争夺战推高成本
为了吸引观众,漫展疯狂“卷嘉宾”——知名Coser、配音演员、甚至明星成为标配。但头部嘉宾资源有限,价格水涨船高。业内人士透露,顶级Coser如卡琳娜的商演出场费可达100万元,百万粉丝级别的嘉宾报价通常数万元,而MCN机构的介入进一步推高成本(分成比例可达30%-50%)。

更荒诞的是,市场对Coser的要求已从“还原角色”变成“比拼颜值和情绪价值”。上海BW漫展的“恋与深空”互动区,Coser不仅要穿cos服,还要表演游戏剧情,甚至与粉丝互动拍照数小时。这种“偶像化”趋势让漫展逐渐偏离同好交流的本质。

2. 同质化严重,客源分流
由于内容创新门槛低,大量漫展主题雷同,尤其是“Only展”扎堆举办。例如,某热门IP(如《原神》《崩坏3》)的粉丝展可能在一个月内举办数十场,导致观众分流。苏州策展人“咩咩”观察到,许多二三线城市漫展因缺乏稀缺性,门票收入难以覆盖成本,最终亏损甚至跑路。

3. 宣发成本激增,流量争夺白热化
过去,漫展靠自然传播即可吸引观众,但如今主办方必须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投放广告,宣发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一线城市漫展的营销成本甚至占到总预算的30%以上,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行业洗牌:谁在裸泳?

1. 头部品牌稳固,中小玩家淘汰
市场已呈现明显的“二八效应”。头部漫展如BW、CP展凭借IP影响力、稳定的粉丝群体和成熟的商业化模式(如周边销售、品牌赞助)持续盈利,而中小型漫展因内容同质化、客源不足逐渐被淘汰。

2. 二三线城市“农村包围城市”策略
部分中型品牌开始转向二三线城市,利用当地较低的场地成本和竞争压力生存。但挑战在于,这些地区的二次元消费习惯尚未成熟,观众对高价门票和商业化展会的接受度有限。

3. 垂直社群的“小而美”机会
小型Only展因聚焦特定IP或圈层(如《咒术回战》粉丝展),凭借“用爱发电”的低成本模式和精准受众,仍能保持活跃。但这类展会的规模难以扩大,且依赖核心粉丝的持续热情。

未来挑战:如何让漫展回归本质?

1. 规范化与专业化
当前漫展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从嘉宾邀请到安全管理均存在乱象。业内人士呼吁建立行业规范,例如限制高价嘉宾、优化展区设计、提升应急服务(如医疗、防骚扰措施)。

2. 内容创新而非流量投机
漫展的核心应是同好交流与文化体验,而非单纯追逐爆款IP或明星效应。部分主办方开始尝试引入动漫艺术展、创作者沙龙、公益活动等新形式,以增强用户粘性。

3. 商业与社群的平衡
资本可以助推漫展扩张,但过度商业化会破坏社区氛围。未来,成功的漫展可能需要找到“粉丝经济”与“大众消费”之间的平衡点,既满足核心二次元的需求,又能吸引泛用户参与。

狂热之后的冷静思考

2025年的漫展狂潮,既是二次元文化崛起的缩影,也是资本野蛮生长的典型案例。当热潮退去,行业终将回归理性——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二次元群体需求、注重内容价值而非短期套利的玩家,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存活下来。漫展不应只是“打卡圣地”或“流量战场”,而应是连接创作者与粉丝、商业与文化的桥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