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鲜小厨:京东外卖的新尝试
2025年7月22日,位于北京东城区长保大厦内一楼的“七鲜小厨”门店正式开业。店内配备多台炒菜机,主打新鲜现炒,以外卖和自提两种形式销售。这一门店已进驻京东APP秒送频道,上线28件菜品,价格集中在12 – 18元区间。

京东宣布将在3年内投入超百亿资金,在全国建设超10000家七鲜小厨,还投入10亿现金启动“菜品合伙人计划”,面向全国餐饮品牌与个体厨师招募1000道招牌菜合伙人,胜出者可直接获得100万元现金保底分成,后续销售分成上不封顶。
七鲜小厨定位为“品质餐饮制作品台”,被视为“餐饮外卖市场15年以来最大的供应链模式创新”。其负责人刘斌强调,京东不是二房东,而是参与到食材供应链环节,负责租金、选址、人力、运营成本,餐饮商家只需提供菜品开发。食材方面,调味品、米面粮油复用京东现有优势,肉类和净菜由工厂端完成洗切和集中生产、密封包装,经严格出厂检测后冷链运输到门店,根据菜品合伙人的菜谱制作出餐,省去洗切配环节以规避卫生问题。同时,产品定价10 – 20元,选址多在幽灵外卖订单密集地区,希望从“幽灵外卖”“黑外卖”手里夺回生意,且不与餐厅及外卖平台竞争,不限定单一平台经营。
供应链模式面临的挑战
七鲜小厨的运营模式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央厨房概念。十年前中餐连锁曾热衷此概念,但单一品牌做供应链尝试成功的案例不多。如嘉和一品在2012年投资1.5亿建成第三代智能化中央厨房,产能可支持300 – 500家门店,但几年后门店数只有百家左右,产能严重过剩,2016年其将中央厨房资产卖给新希望六合,此后为商超和其他餐饮品牌提供代加工服务。旗下有多个品牌的9毛9也未剥离供应链公司,加上门店营收总营收首破60亿;有海底捞一千多家门店支撑的供应链公司颐海国际去年营收也只有65.4亿元。
中餐连锁最大的问题是门店数量达不到工厂的产能需求,与高度标准化的肯德基、麦当劳不同。七鲜小厨虽背靠京东外卖流量,集合不同餐饮品牌经营模式,可突破单品牌工厂模式的供需矛盾,但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此业务模式过于复杂,且过于“捡钢镚”。
七鲜小厨对京东的意义
- 提升平台形象与履行承诺:京东杀入外卖之初声讨幽灵外卖、低劣餐饮,七鲜小厨作为京东特色自营外卖,是其形象工程,承担着提升平台整体形象、履行刘强东“品质”承诺的使命。通过亲自下场自营,抢占幽灵外卖的生态位,提供相对稳定的、有平台特色的供给,有助于解决平台型外卖的痛点。
- 提供稳定基础单量:京东上一波补贴活动的主力是连锁茶饮店,其供给溢出且消费不分严格时段。而餐饮品类有明显的波峰波谷,京东在餐饮供给的丰富性和稳定性上与美团、饿了么有差距,需要长期深耕。七鲜小厨若能占领用户心智,可带来稳定的基础单量,维持骑手和外卖系统正向运转。
- 参与低价竞争:七鲜小厨“10 – 20元吃饱一顿饭”的价格定位,对打目标是拼好饭。美团拼好饭联合品牌商家设计、定制套餐,首页推荐多为品牌连锁店餐品,价格普遍在10 – 20块区间。在“低价 + 放心”竞争点上,平台竞争进入新层次。美团虽推出“浣熊食堂”做食材供应链 + 品牌餐饮 + 明厨亮灶,但模式为平台型,京东的七鲜小厨则更“重”。
七鲜小厨面临的困难
- 供应链挑战:美团有相对成熟的快驴做供应链支持,而京东虽有冷链物流、七鲜超市生鲜等积累,在餐饮生鲜供应链这块是新手。组织、业务形式需要从头重构,如同京东快递和外卖配送,虽只是时间区别,但难度不小。
- 开店难题:选址、开店、运营全盘自营,意味着在供给过剩的市场一家家拓新店。店铺成本、人员成本会越来越高,且要避开合作商家的门店,增加了开店难度。“万店”目标太过远大,国内现有的万店品牌多为供应链复杂度低、客单价不高的品类,七鲜小厨作为中式正餐,实现万店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 利益平衡问题:当下各类供给大于需求,平台携用户以令上游甚至吃掉全产业链虽可行,但平台作为裁判下场做运动员往往为业内诟病。京东需要平衡好与餐饮商家等各方的利益,警惕口碑反噬。
总体而言,七鲜小厨若顺利开展,外卖自营业务在京东整体盘子中扮演模式探索者和鲶鱼的角色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前路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