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市场的战略调整
2025年7月,中国外卖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美团与京东在同一周内相继推出”万家品牌计划”和”万店计划”,分别以拼好饭和七鲜小厨为核心展开布局。这场看似同步的扩张背后,折射出外卖行业从单纯补贴大战向精细化运营的深度转型。值得关注的是,阿里系(饿了么+淘宝闪购)尚未公布对应战略,形成三足鼎立中的”观察者”姿态。

战略定位分化:性价比VS品质化的双轨竞争
1. 美团的”下沉市场深耕”战略
- 拼好饭的规模化路径:通过聚合5000+餐饮品牌(目标1万家),主打”10元外卖”极致性价比。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 供应链集约化:集中时段配送使单店出餐效率提升40%,通过爆款套餐预测实现原料采购成本降低25%(以南城香为例)
- 数字化赋能:为合作商户提供联合定制服务,帮助中小餐饮标准化生产流程
- 市场渗透:重点布局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日订单量已突破3500万单
2. 京东的”中端品质突围”策略
- 七鲜小厨的差异化布局:
- 技术驱动:采用炒菜机器人+中央厨房模式,实现20-40元价位段的”现炒不预制”
- 供应链直控:整合中粮等头部供应商资源,通过冷链直达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 选址策略:聚焦”幽灵外卖”高发区域(订单量占比超35%的商圈),首批门店选址北京并计划三年扩张至万家
- 价格锚定:券后均价18-22元,直接对标传统外卖中低端市场
行业分析师指出:”美团通过规模化压价获取下沉流量,京东则以技术+供应链构建品质护城河,两者在20元价格带形成错位竞争。”

供应链战争:从成本控制到生态重构
1. 美团的”分布式供应链”模式
- 优势:商户自主备货+平台流量扶持,灵活适应区域口味差异
- 挑战:缺乏统一品控标准,某合作商户曾因食材过期被曝光
- 创新实践:拼单机制促使商家精简SKU至5-8款核心套餐,库存周转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8倍
2. 京东的”全链路管控”体系
- 技术投入:自研炒菜机器人单台日均出餐量达300份,人力成本节省60%
- 品控标准:实施”明厨亮灶+24小时直播”,食材检测覆盖农药残留等32项指标
- 隐忧:重资产模式导致单店投资回收期延长至14-18个月(传统外卖店约8-10个月)
供应链专家测算:”京东模式可将食材成本压缩至营收的28%-30%(行业平均35%),但需平衡自动化投入与单量规模的关系。”
监管趋严下的生存法则:从补贴战到价值竞争
1. 政策拐点影响
- 2025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叫停”零元购”等恶性补贴,上海等地率先下架低价套餐
- 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过度补贴导致餐饮商户平均利润率从8%骤降至3.2%
2. 平台策略转型
- 美团:公开承诺”每单保底利润”,通过算法优化将商户佣金率稳定在18%-20%
- 京东:推出”合伙人保障计划”,承诺前半年亏损由平台承担,签约商家需通过食品安全认证
- 阿里动向:淘宝闪购暂停高额补贴,转向会员体系精细化运营(年费制用户复购率提升至65%)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报告指出:”理性竞争环境下,平台需在用户留存(复购率)与商户赋能(数字化工具)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战场:技术赋能与生态协同
1. 技术创新方向
- 美团测试”AI菜品推荐系统”,根据用户历史订单自动生成个性化套餐
- 京东研发”厨房物联网解决方案”,实时监控炒菜机器人运行参数
2. 生态扩展可能
- 拼好饭或接入美团买菜供应链,实现”外卖+生鲜”协同配送
- 七鲜小厨计划与京东健康合作推出低卡餐品,切入健身人群市场
3. 市场格局预测
- 短期(1年内):美团凭借6.8亿年度活跃用户保持流量优势,京东依托物流网络抢占高净值客群
- 长期(3-5年):阿里若重启本地生活战略,可能通过支付宝生态实现弯道超车
外卖行业的”新常态”竞争
当补贴大战落幕,外卖行业正式进入”精耕细作”时代。美团的规模化下沉与京东的品质化升级,本质上都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而阿里的按兵不动,或许正在酝酿新的生态整合。对于消费者而言,”好吃不贵”仍是核心诉求;对餐饮商户来说,如何在平台博弈中保持自主盈利能力,将成为生存关键。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将以供应链效率和服务品质论输赢。